合肥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论语史鉴:赵括没有见过纸,何来的“纸上谈兵”?(纸上谈兵的意思)

网络整理 2022-05-14 最新信息

第五篇第9章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愈:形声字,从俞从心。俞的原义是独木舟,俞心结合意为更进一程,后延伸指更加,胜过,超过等意。

如清·顾炎武的《与潘次耕札》:“一暴之功,犹愈于十日之寒也。”又如《诗·小雅·小明》:“政事愈蹙。”

愈也通瘉,病好了之意,如《说文》:病瘳也。

这里的“愈”是悟性比较高的意思。

论语史鉴:赵括没有见过纸,何来的“纸上谈兵”?


敢:进取也!会意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双手持武器捕捉野兽,以会有胆识与勇气之意。

“敢”可表有胆量、勇于进取,如《书·益稷》:“谁敢不让,敢不敬应”。“敢”也可用作谦词,有冒昧之义。如《仪礼·士虞礼》:“敢用絜牲刚鬣。”疏:凡言敢者,皆是以卑触尊,不自明之意。

由冒昧义可引申为侵犯、冒犯义。“敢”还可用作反语,相当于“不敢”、“岂敢”。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奉事循公姆,进止敢自专?”

论语史鉴:赵括没有见过纸,何来的“纸上谈兵”?


望:会意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像人举目仰望的样子。

“望”的原义是人站在高处看得远,有所等侍的意思。如荀子的《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观、看、望,虽然都有“看”的意义,但差别较明显:“观”是仔细看,所以可以引申出“观察、观赏”的意义;“看”字始见于战国末期,最初只是“探访”的意思;“望”是向远处看,所以可以引申出“盼望”的意义。

《说文》曰:“出亡在外,望其还也。”

望也指去而不顾,如《孟子》:“望望然去之。”

望也指威望、名望,如《韵会》:为人所仰曰望。又如“德高望重。”某一个地方的名门大族叫做“郡望”。

论语史鉴:赵括没有见过纸,何来的“纸上谈兵”?


望也指一种大型的祭名,一般帝王才可以使用,如《书·舜典》:“望于山川。”又如《周礼·大宗伯》:“旅上帝及四望。”其中的旅和望都是指祭名。

望也指责怪,如《后汉书·贾彪传》:“时人望之。”

望也指满月,《释名·释天》:“望,月满之名也”。望日就是指每月的十五那一天。

望也通“方”,比较的意思。如《礼记-表记》:“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己矣。”本文的“望”就是此意。

论语史鉴:赵括没有见过纸,何来的“纸上谈兵”?


与:有两种解释:其一,同意、赞成;如《论语》中的“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其中第一个“与”就是赞扬的意思。又如《孟子》的“与人为善”中的“与”也是此意。

其二,和。本文的“与”应该是“同意”、“认可”的意思。

全文理解为: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相比,谁的悟性高一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不如他,我认可你,你确实不如他。”

论语史鉴:赵括没有见过纸,何来的“纸上谈兵”?


关于本文的解读,“与”字的理解争议了两千年,最早是东汉时期的王充在他的《论衡》里把“吾与女弗如也”,改成了“吾与女俱弗如也。”

很明显,王充把“与”理解为“和”。意为孔子认为自己和子贡都不如颜回。

三国时期,曹操和他的养子何晏也这样理解,南北朝的皇侃也赞同前面的理解。唐代的李贤太子(武则天第二子)注释《后汉书》时,也采用了曹操的解读。

那么,孔子真的觉得自己不如颜回吗?他们认为,孔子不是真的不如颜回,这时的孔子是在宽慰子贡,避免子贡难堪,所以说我们都不如颜回。

论语史鉴:赵括没有见过纸,何来的“纸上谈兵”?


如钱穆先生就这么认为“孔子既深喜颜渊之贤,又喜子贡能自知弗如,故曰:‘我与汝俱不如’,盖亦以慰子贡。”

也有人认为孔子不是在宽慰颜回,而是承认自己不如颜回,比如李泽厚先生。

李泽厚先生说:“因推崇孔子,最后一句许多译解都释为‘我允许(或同意)你不如他。’这岂不是多余的别扭话?其实,韩愈早就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南宋时期的朱熹认为,“与”应该理解为“认可”、“赞同”。他说:“与,许也。”“夫子以其自知之明,而又不难与自屈,故既然之,又重许之。”

论语史鉴:赵括没有见过纸,何来的“纸上谈兵”?


到底哪种理解比较符合实际呢?我认为朱熹的理解比较准确。

1,子贡需要孔子的宽慰吗?子贡是“言语”科的代表,能说会道。另外,子贡富可敌国,他自视甚高,并不自卑,不需要孔子宽慰。

2,孔子有宽慰学生的教学风格吗?孔子教学非常严厉,经常骂学生,他曾骂宰我“朽木不可雕”,他曾骂子路“不是我门人”,他曾直言子贡“器也”。所以,宽慰学生的事,不符合他的教学风格。

3,孔子真的比不上颜回吗?不可能,颜回曾评价孔子“钻之弥坚,望之弥高。”颜回怎么可能超过孔子呢?子贡曾说孔子是座无法逾越的高山。

那么孔子说这话是为了表示谦虚吗?如果孔子当着子贡的面说这过分谦虚的话,那就是虚伪,会被子贡鄙视。

4,孔子难道不知道子贡不如颜回吗?要让子贡自己来确认?不可能,孔子怎么会不了解自己的学生呢?

综合以上分析,我认为,孔子单独找子贡谈话,让子贡来自己来评价自己,目的是试探子贡有没有改掉“自以为是”的毛病。

论语史鉴:赵括没有见过纸,何来的“纸上谈兵”?


《论语》记载:子贡曾“方人”,就是把别人拿来一一比较,背后说三道四,孔子批评他说:“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意思就是“子贡很有贤德了吗?我才没那个闲工夫。”孔子暗示子贡骄傲、无聊。

孔子的真实意图就是想看看子贡会不会承认自己不如颜回,当孔子得到答案后,很高兴,表示认可。

颜回是孔子最优秀的学生,孔子评价他“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亦足以发”等。子贡有自知之明,孔子感到欣慰!

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子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没有自知之明的人是非常可怕的。没有自知之明就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论语史鉴:赵括没有见过纸,何来的“纸上谈兵”?

赵括,不自量力?被逼无奈?

赵括(?-公元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和秦始皇有同一个祖先——造父,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派廉颇带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

论语史鉴:赵括没有见过纸,何来的“纸上谈兵”?


面对僵局,秦国使人在赵国都城邯郸散布谣言,说秦军不怕廉颇,而怕赵括。赵孝成王急于求胜,准备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当时赵括的父亲赵奢已经去世,赵相蔺相如也身患重病,

蔺相如说:“大王仅凭虚名而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死调弦柱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遗留的兵书罢了,并不懂得灵活应变。”赵孝成王依然我行我素。

赵括的母亲也反对,并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日后一旦他不称职,老身能不受株连吗?”赵孝成王答应了她的请求。

赵括上任后,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

秦军立即以名将白起替换原来的王龁(he)为将,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

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数十万赵国士兵投降,后来被秦军坑杀。

论语史鉴:赵括没有见过纸,何来的“纸上谈兵”?


赵括以失败者的身份结束了其短暂的一生和唯一的一次挂帅生涯。只留下一个"纸上谈兵"的笑柄。

当然,纸最早出现于汉朝,身于战国时期的赵括是根本没见过纸的,所以,所谓的"纸上谈兵"不过是后人给他贴的标签。毕竟"败军之将,众恶归之"。

那么,难道赵括真的是那么没有自知之明,敢领45万大军和号称“人屠”的白起对抗吗?也许另有隐情。

1,秦人散布谣言说秦军惧怕赵括,赵孝成王就拜赵括为将,这一点理由也太过牵强。

2,赵国武将济济,有拒匈奴于千里之外的李牧,又有固守阵地两年,使秦军不能东进的老将廉颇。

3,而赵括虽熟读兵书,但从未有过实战经验,赵孝成王也并非老迈昏聩之主,怎么可能如此轻易就中了秦国的反间计?

论语史鉴:赵括没有见过纸,何来的“纸上谈兵”?


究其原因。赵孝成王拜赵括为将,既非受了秦人的反间,也非赵括军事能力过强,而是其无奈之举。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力大增,关中沃土使秦国储备雄厚。而赵国身处北方苦寒之地,富庶地区有限,所以比军事,赵国和秦国各有所长,但比国力,赵国明显要弱。

所以此时的赵孝成王可谓是左右为难,选择廉颇坚守不出,赵国迟早会让秦国拖垮,选择主动出击,却没有必胜的把握。

无奈之下,赵孝成王只得起用敢于冒进的赵括为将,冒险一搏。因为他知道,廉颇是不会打没把握的仗的,他断然不会出击秦军,只有赵括能改守为攻,打破僵局。

结果赵孝成王赌输了。赵括只不过是替赵孝成王背了黒锅罢了。

Tags:论语   赵括   孔子   子贡   颜回   后汉书   王充   孟子   南宋   朱熹   李泽厚   何来   甲骨文   宰予   三国   春秋战国   曹操   何晏   韩愈   诗经   武则天   南北朝   望都   孔雀东南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