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白沟河之战:靖难之役关键一战,一阵神奇的旋风帮助朱棣完成逆转(徐辉祖)

网络整理 2022-05-14 最新信息

【白沟河之战】

自燕王朱棣起兵靖难以来,时间已过去了7个多月,朱棣击败宋忠、耿炳文后,又得到大宁兵马相助,解了北平之围,在白沟河与李景隆形成了长期对峙。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北国之春已经到来,决战的时刻到了。

李景隆的兵力得到了补充,朱允炆又调给他不少精兵强将,连老将郭英也被派到前线作战,建文帝是真的怒了。现在李景隆的兵力增加到了恐怖的六十万,他的计划是在白沟河集齐各路兵马,一举攻占北平。

四月八日,岸边绿油油的野草,在朝阳的辉映下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如果河面上没有浮现出两岸对峙的军队倒影,这将会是一个美好的春日早晨。

但是两岸列阵的士兵们毫无欣赏美景的心情,数十里的岸边除了军旗在风中吹拂发出猎猎作响的声音,和战马喷出的响鼻声,数十万人临于阵前,安静得可怕。

白沟河之战:靖难之役关键一战,一阵神奇的旋风帮助朱棣完成逆转

他们心里明白,今天会死人,会死人多很多人。

血液会流入这清澈见底的白沟河,将它染成红色;血液会渗入土壤,滋润野草的根;血液会肆意挥洒在这片大地上,只有精通战争奥义的军事天才会勾勒出一副绝美的画卷。

大家都是大明将士,他们和对面的人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不少人还曾并肩作战过。但是当两方不站在一面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了一个“你不砍去别人,别人就会过来砍你”的残酷游戏,这场游戏只有两种结果:胜者王,败者寇。

战争真是个残忍的事情。

李景隆不行,不代表他手下不行,南兵里不乏能征惯战之将,其中最勇猛的是平安、瞿能父子、盛庸、庄得等。

尤其是平安,之前说朱元璋义子时提到过他的名字,当时军中称呼他为“平保儿”。到了建文朝,平保儿已经是硕果仅存的朱元璋义子。他先后跟随常遇春、徐达北伐,并且曾跟着朱棣出塞,深知朱棣用兵要义。

平保儿早已恢复了本名,他依旧很能打,超级能打,平安现在被李景隆任命为先锋,他将率自己的一万骑兵对朱棣发动第一波打击。

朱棣得到即将面对平安的消息是这么说的:“平安这小子,以前跟随我出塞,知道我一些用兵的办法,但那又怎样,今天看我先摆平他。”

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朱棣只是在吹牛皮,要不是他运气好,险些两次被平安阵斩。

白沟河之战:靖难之役关键一战,一阵神奇的旋风帮助朱棣完成逆转

第一次就是在白沟河。

平安是南兵先锋,麾下有一万多人,他的任务本来只是掠阵,能打就打一打,不能打就撤。李景隆没指望平安能把这万把人玩出什么花样,没想到平安愣是把一场接触战玩出了大场面。

平安打仗有个特点,身为一军主将从来都是带头冲锋陷阵。朱棣有免死金牌,平安可没有,有了一往无前的主将,很容易想象他能带出什么样的兵。

平安高举起手中的长枪。

咚咚咚……战鼓敲响,枪头直指天空,平安上半身微微前倾,双腿一夹马腹,开始了冲锋。

全军出击!

南军的一万多名精锐骑兵跟随平安的脚步,冲向了对面的北军。

朱棣以为自己每次亲自上阵杀敌已经很拉风了,看到平安他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拉风。靖难以来,从来只有北兵骑兵扫荡南兵步兵的事,谁能想到南方骑兵也有这样的血性,北兵思想准备不足,阵脚大乱。幸而朱棣手下也是有几员勇将的,他们拼死顶住了平安的攻势,朱棣乘机带部分骑兵绕到平安背后夹攻,就算这样也没能吃掉平安,平安一发力,冲破包围扬长而去。

冲阵-被包围-全身而退,朱棣牛皮吹破了,一个前锋就这么难打,注定这场大战会很艰难。

白沟河之战:靖难之役关键一战,一阵神奇的旋风帮助朱棣完成逆转

远远地,朱棣又看到了熟悉的旗帜,那不是武定侯郭英吗,这老小子也来了?

郭英是朱元璋淮西二十四将之一,他和耿炳文差不多年纪,身体却差很多,朱允炆看中他的经验,也把他派到了前线。郭英没怎么当过主将,他的一生都在给别人当副将,徐达、常遇春、傅友德、耿炳文都跟他搭档过,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名声,郭英作战以勇猛著称,从滁州打到鄱阳湖,又从西北打到云南。

洪武十七年,郭英被封武定侯,伤痕就是他的军功,资料记载,郭英一生大小五百余战,受伤七十多处。虽是武人他却一生微小谨慎忠诚可鉴,再加上是朱元璋宁妃的兄弟,这样的人老朱没必要除掉他,郭英安然度过洪武晚期,成为剩下不多的勋贵家族之一。

要是郭英年轻十岁,朱棣是无论如何不敢去招惹他的。但这时的郭英在朱棣眼里已是个将死之人,没能灭掉平安让他觉得很没面子,郭英的布阵看上去又空虚的很,不如欺负一下这位本该进敬老院的老将,让部下重振士气。

郭英现在确实冲杀不动了,骑马他都费劲。不过老将就是老将,毕生征战的经验和智慧不是毛头小子可比的,郭英料到会遭遇骑兵冲击,他早就扬长避短,为朱棣安排得明明白白。

当北兵骑兵兴奋地往郭英阵中冲去的时候,才发现对面士兵们捧着不少奇形怪状的玩意,对着他们露出不怀好意的笑容。这些东西有的像个长筒的蜂窝,有的是条船的形状,等到骑兵接近时,这些怪家伙突然喷射出刺眼的火光和漫天的火箭。北兵的人和马都没见过这么吓人的玩意,不是被射成红烧肉,就是战马被吓得受惊掉头就跑,顿时一阵人仰马翻。

更过分的是,当一部分骑兵好不容易突破箭幕,准备跃马砍杀时,前排的南兵士兵迅速后撤,露出后面一排整整齐齐的步兵,他们手里都举着火铳,黑洞洞的枪口射出一排排铅子。

这些就是郭英为朱棣准备的定制火器套餐。

郭英本来就是骑兵将领,在跟随徐达大战王保保时,在太原城下与蒙古骑兵对冲一点都不虚,所以他更懂得骑兵的弱点。

郭英又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东南西北打了个遍,朱棣没玩过的东西他都玩过。在跟随傅友德从征云南的时候,当地土司有象兵助阵十分凶悍,远征西南的明军人马根本没见过大象,开始被吓得屁滚尿流。向当地人讨教经验后,得知大象怕火,明军于是大力推广军中的火器,发明改良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火器克制了象兵。到后来,据说沐英还发明了三段击战术,要比欧洲早100多年。

白沟河之战:靖难之役关键一战,一阵神奇的旋风帮助朱棣完成逆转

长筒状的是“一窝蜂”、“百虎齐奔箭”,船形的是“揣马舟”,它们都是多发齐射火箭,听名字就知道对骑兵有奇效,一次性能发射20-100支火箭。虽然没啥准头,但一次成千上万支火箭射出来,覆盖面极广,目标明显的骑兵很难闪避。

它们的缺点是装填极慢,理论上没有可能在战场正面完成二次装填。郭英早有准备,他结合了沐英的三段击战术,安排后排的火铳兵补枪,再次几轮齐射下来,能冲到阵前的骑兵已寥寥无几。

永远不要忽视老人的经验,火器的威力让朱棣狼狈万分,他以后吸取这个教训成立了神机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专业火器部队。

两军激战到天黑,北兵没能讨到任何好处,甚至连朱棣这个统帅竟然在战场上迷了路,他的大部分护卫也在冲杀中与主帅失散。朱棣身边只剩下三个骑兵,夜色中连方向也分不清楚,只好下马通过河水流向分辨方向。要是这时候平安突然冲出来大喊一声:“燕贼走那里去!”朱棣立马就得跪了。

好不容易回到大营,朱棣彻夜难眠。第一天的战斗让朱棣大失所望,李景隆突然变强了,平安、瞿能、郭英这些人的存在更是让他如芒刺在背。总结经验,朱棣觉得没能做好充分准备,是第一天没有占到便宜的原因。北国的早春还有丝丝寒意,天还未亮的时候,朱棣就调兵遣将早早开始了部署。

白沟河之战:靖难之役关键一战,一阵神奇的旋风帮助朱棣完成逆转

【朱棣的运气】

朱棣忘了自己说过的话,平安“往岁从出塞,识我用兵”。知道又不防备是要吃亏的,北兵还没部署完毕,平安又出现了,他手下勇将瞿能父子一马当先直冲而来,平安自己率军侧击,迅速击垮了北军大将房宽统领的右营,直冲北军中坚。

晨雾散去,眼前出现了南兵大军主力,他们沿河列阵,一眼望不到边,甲胄与兵器在初升的阳光下光芒耀眼。先锋平安得势,南军之中军旗摇动,数十万人发出地动山摇的喊声,大地为之震颤,真正的决战爆发了。

还是熟悉的味道,平安打起仗来一点也不平安,他所到之处让北兵步步惊心。就连北兵头号大将张玉,看到平安如此勇猛也是面有惧色。朱棣派出丘福发起反冲锋,丘福原来担任燕山中护卫千户,与张玉、朱能并列,也是一员猛将。但这次南军吸取了上次的教训,阵型扎得很稳,丘福反复冲击也不见一丝松动,只能被迫退回。

南兵这边,却是接连有所斩获。平安纵横驰骋,大砍大杀,如入无人之境,都督陈亨先被他砍于马下,徐忠上前迎战,又被砍断手指,面对平安的冲锋,竟然没有一个人能挡得住他!

朱棣虽勇,还没勇到敢上去单挑平安的程度。手下的失利让朱棣相当失望,但他从来不是个肯认输的人。为稳住阵脚,他投入了身边所有预备队,自己策马高岗之上观察着战场形势变化。

当朱棣发觉自己身后烟尘滚滚,南兵旗帜招展时,已经来不及调兵前来抵挡了,他只得带着左右一小队护卫且战且退,陷入了相当危险的境地。

此时的朱棣眼看就要成为南兵的猎物,为了保命他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只见朱棣策马跑上了大堤最高处,挥舞着马鞭向空气作指挥状,嘴里还大呼小叫,念念有词。

这个举动可能产生两个截然不同的后果——进一步吸引敌人注意,让敌人能更明确的对自己集火;或是迷惑敌人,给他们造成朱棣正在指挥预备队投入战场的假象。

朱棣装精神病是个不合格的演员,一到战场上他的表演是影帝级别的。或许是由于吃过朱棣的亏,也或许是朱棣表演太过逼真,南兵指挥官犹豫了,误以为大堤后藏着伏兵,一时减缓了冲击的势头。但在须臾之间,朱棣挥舞的方向果真冒起了滚滚烟尘,显而易见有军队正往这边赶来。

白沟河之战:靖难之役关键一战,一阵神奇的旋风帮助朱棣完成逆转

来者何人?朱棣以为是南兵,南兵以为是北兵,如果奔过来的真是南兵,朱棣就在劫难逃了,幸好等人马接近才认出是熟悉的旗帜。原来是朱棣次子朱高煦怕父亲有失,带着千余骑兵前来增援,得到朱高煦保护,朱棣才终于摆脱险境。

之前在京城时他们舅父徐辉祖曾说过,朱高煦是个悍勇无赖之徒,徐辉祖识人比朱允炆靠谱多了,朱高煦是朱棣最能打的一个儿子,也是个搞事精,他既能救父亲,也能在后来给父亲带来许多麻烦。

朱棣这个时候是很狼狈的,他已经三易战马,射光了三筒箭,长剑也被砍断,手里只有马鞭还能挥舞一下。建文帝放回朱棣三个儿子,朱高炽坚守北平立下奇功,朱高煦战场救父不遑多让,他要是在京师得知这个后果,估计正在拿头撞柱子。

战场之上,两军仍在殊死搏杀。从黎明杀到正午已过,大家眼睛都布满了血丝,嘴里喘着粗气,成了战场上的一头头野兽。尤其是瞿能父子,数百北兵将士已经丧生在他们手下,父子俩却像上足了发条一样越战越勇,他们大呼着“灭燕”口号一马当先,冲动北兵阵脚后,越巂侯俞通渊和指挥腾聚带兵随后掩杀,所到之处无不披靡,形势趋向于对北军不利。

看来,李景隆虽然有时候不正常,大部分时间还是正常的,在五个多月前进行了战场热身后,战场应激症没有再犯的迹象,他在白沟河的指挥中规中矩,没有出现什么明显的失误。只要保持这样的发挥,朱棣的创业梦想即将被击得粉碎。

白沟河之战:靖难之役关键一战,一阵神奇的旋风帮助朱棣完成逆转

这是朱棣一生之中几次最大的危机之一,望着平安、瞿能仍旧在不知疲倦地往来冲突,朱棣发出一阵苦笑。

完了,一切都要结束了。

什么靖难,什么天子宝座,通通都跟我没有关系了。

在这个历史性时刻,发生了一件到今天也难以解释的事情。诸多史料中都是这样记载的——会旋风起,折景隆旗。意思是突然刮来一阵怪风,它就像是游戏里玩家施放的技能一样,目标只有一个:李景隆的帅旗。

这阵风有多大级别不清楚,应该是达到了台风级别,否则南军的帅旗不会当场就被刮倒。这种旗帜紧随主帅行动,极其坚固,被称为大纛,有数名膀大腰圆的大汉专门负责保护,是全军重中之重。

古代的军旗不是装装门面那么简单,它是战场上最重要的通信工具,在那个没有无线电也没有大喇叭的年代,全军进退惟旗语指挥。帅旗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面,它是全军士气的凝聚点,对战役胜负至关重要。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哪支部队的军旗要是被敌人夺走,那绝对是奇耻大辱,回去被撤销番号都有可能。

在战场上,帅旗不见了只有两个可能:主帅挂了或者跑了。

要么是风实在太大,要么李景隆的旗杆是劣质产品,谁也没能想到,如今它竟然被一阵风给刮倒了!

根据后面的情况来看,很可能是旗杆被刮断了,因为再也没能看到它被重新竖起来。战场上的南军出现了两种表现,迷信的士兵哆哆嗦嗦嘴里念念有词,以为是老天爷发怒惩罚己方;理智的士兵,因为指挥系统出现了混乱,也不知往哪个方向冲杀。所有人都表现出了迷惑,南军攻势顿时减弱下来。

危机瞬间成了机会,这个匪夷所思的转换谁都没有想到。

白沟河之战:靖难之役关键一战,一阵神奇的旋风帮助朱棣完成逆转

在南军一片乱哄哄的时候,朱棣敏锐的抓住了这次天赐良机,他立即和朱高煦督军猛冲,百忙之中还分出一部分兵力绕到敌后纵火,伪装出前后包抄的假象。失去指挥+大营失火,刚才还打算对朱棣发起致命一击的南军顿时军无斗志。

场面已经失控,大家争先恐后开始撤退,深入敌军的已经撤不回来了,瞿能父子和俞通渊、腾聚等人被北军包围,力战阵亡。平安冲得更靠前,他从来不会落在部下后面,他的马朔差一丢丢就要够到朱棣了——当是时,诸将中安战最力,王几为安槊所及。大概是老天还想为朱元璋保留个义子,平安运气不错,他杀出了重围再次全身而退。

大风刮倒帅旗这种桥段在评书或演义里经常会出现,通常伴随着妖怪的作法。白沟河战场上显然没有什么妖怪参与,可它就是匪夷所思地发生了,这种诡异再次见证了偶然性产生的可能。

战场上概率极小的偶发事件再次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这种事概率虽小,却并不罕见。

苏格兰有句民谣:少了一枚铁钉,丢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只马掌,翻了一匹战马;翻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失去了一个国家。

讲的就是英格兰约克王朝最后一位国王理查三世,由于为坐骑少钉了一枚马掌钉,他在与亨利•都铎作战时,战马马掌掉落,战马跌倒而被掀翻在地,最终战死沙场。

用咱们国家的话来形容,就是“时也,势也,命也,运也,此之谓也”。或许,天命真的在朱棣那一边吧。

南军的无序撤退演变成了一边倒的崩溃,北兵顺势追杀,幸好有刚赶到的魏国公徐辉祖的三万兵力接应才避免了更大损失。即便如此,南兵还是折兵十余万之众,但别以为朱棣就有多轻松,恶战大半天才侥幸取胜,北兵的伤亡也相当惨重。

白沟河之战:靖难之役关键一战,一阵神奇的旋风帮助朱棣完成逆转

朝廷这边,又是另一番景象。吃了大败仗总要有人背锅,虽然在白沟河李景隆指挥没啥大问题,风也不是他扯来的,但谁让他是主帅呢,他不背锅谁背锅。之前在郑村坝战败之后,朱允炆非但没有惩罚李景隆,还进一步给他信任,赐他斧钺、旌旗,专事征伐,这位舅父的表现倒是有所起色。但回想一下,要是他在郑坝村就硬刚朱棣到底,就未必会有怪风那回事了,李景隆必须承担战败的责任。

黄子澄痛心疾首,他捶胸顿足表示自己荐人不准,万死不足以赎罪。说是这么说,黄老师一点也没想去死的意思,也没有主动辞职的动作,老黄是死道友不死贫道,他只是坚持非杀李景隆不可。朝堂上主张杀李景隆以正典刑的人更是不少,然鹅,朱允炆思来想去,还是拒绝了这个提议,只是把李景隆免职。他又优柔寡断了,要是他知道后来李景隆干了点什么,绝对会当殿亲手大义灭亲。

#明朝果然很有料#

Tags:明成祖   拒马河   李景隆   郭英   耿炳文   建文帝   朱元璋   常遇春   旋风   徐达   一战   傅友德   云南   滁州   庄得   鄱阳湖   浙里春暖花开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