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读书人这条走了1400多年的路走的虽然艰辛,但有灯光就有希望

网络整理 2019-06-12 最新信息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公元618年,扬州,草长莺飞,新燕衔泥。三月十日夜,隋炀帝杨广被杀,这年他50岁。

读书人这条走了1400多年的路走的虽然艰辛,但有灯光就有希望

他扫平过江南,修通过大运河,三次远征高句丽,但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创制了科举。

公元569年,杨广出生,是杨坚与独孤伽罗的次子,典型的高富帅,而且非常有才,他的诗文水平应比肩宋徽宗。他写的“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画面感十足,意境很美,比李世民,弘历高出不止一筹。

他心高气傲,一想到自己的父亲是天子,哥哥将来也是天子,怎能甘心做个诗人。

公元588年,杨广伐陈,一战破国,华夏一统,这年他19岁。两年后,他坐镇江南,勤勉俭朴,礼贤下士,贤明著于江南。

公元600年,杨坚废杨勇立杨广为太子,这一年他31岁。

公元604年隋文帝驾崩,杨广登上帝位,这一年他35岁,这么多年的表演终于等来了回报,他一扫往日阴霾,他要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科举!

在此之前,中国人才选拔采用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到隋朝已没有任何积极意义,门阀家世成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拼爹异常严重,阶层板结,未有寒门贵子一说。

门阀子弟占据高位,势力盘根错节,天下表面是杨广的,其实更多是门阀的。霸道的杨广怎么能够忍受这种局面?

公元605年,杨广创制“进士科”开科取士,这一制度影响了中国1400多年,改变了许多寒门子弟的命运。

谁动了我的奶酪,我就要谁的命。世家门阀不会将手边的权力拱手相让。

公元618年,科举创建13年后,杨广被弑于江都。他雄心勃勃,想要开创伟业,最后却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无法庇护。

科举,这一影响华夏千年的制度,一开始就以一个帝王、一个帝国做为祭品。

天下英雄,尽入吾毂中矣

杨广被杀的618年,李世民正走上人生巅峰的路上。

读书人这条走了1400多年的路走的虽然艰辛,但有灯光就有希望

这一年,他被封为秦王,率大军西征灭了薛举父子。

这一年,他19岁,一如他岳父杨广一样英明神武。

李世民也是二弟,他的哥哥也是要做天子的,按照常理,李世民也应该没有出头之日,可是他的老丈人是杨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你行,我为什么不行?

公元626年,杨广死后8年,他发动玄武门之变,随后即位,年号贞观,这一年他27岁。

李世民跟杨广很像,杨广三征高丽,李世民也有学有样,连续发重兵征伐高丽,也曾御驾亲征。李世民曾说:朕长夜思之而辍寝,将为中国复子弟之仇!

李世民像杨广的另一件事是:科举。

贞观年间,七宗五姓最为显赫: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李世民对这些门阀世族十分不满,命重修《氏族志》,编修者不懂政治,将博陵崔氏排为天下第一。

李世民恼羞成怒,下令将皇家定位第一,但这种强压在当时显然没有效果。

于是,他大兴科举扩招公务员,以此聚拢天下才俊为我所用,妄图瓦解门阀世族的权势。一次科举考试结束后,他站在城楼上看着新录用的公务员鱼贯入朝,他高兴得对左右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其时,世家宗室垄断学问,寒门学子与世家子弟竞争明显处于劣势,有唐一代,清河崔氏累计出了29位宰相,中唐以后荥阳郑氏连续出现了十多位宰相和重臣,有“郑半朝”之说。

在唐朝289年中,仅5名状元出身寒门,出现了越是科举,世家门阀越是兴盛的现象。

当时天下有“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的俗谚,崔姓被当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认为“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

唐文宗李昂​向宰相郑覃求婚,希望郑覃能把孙女嫁给皇太子,但郑覃宁可把孙女嫁给时为九品官的崔某。

mmp,皇帝求亲,你竟然拒绝!

唐文宗李昂内心估计有一万匹������,他感慨:民间结婚,不看官帽大小,就喜欢世家门阀。我李家坐天下200多年,竟然还不如崔、卢两家!

公元649年,李世民驾崩于含风殿,这年他五十二岁,一代雄主也仅比他岳父多活了两年。

这一年,在河南巩县杜家,杜审言刚5岁,他的孙子一生科举不中,却成了“诗圣”。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送别杜审言的。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

读书人这条走了1400多年的路走的虽然艰辛,但有灯光就有希望

杜甫母亲死的早,他在姑母家长大,姑母人好,不光教他读书写字,生活上也照顾得无微不至,他和表弟每天一起游戏玩耍,写字学画。可惜好景不长,兄弟两人同时得了病,杜甫死里逃生,表弟却病死。这次事情之后,姑母更是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杜甫。

公元731年,19岁的杜甫开始全国旅游,足迹遍及山东、吴越、齐赵,川蜀,杜甫一生地图开得很大。

24岁时,杜甫在洛阳参加科举,结果落第不中。他的科举之路跟他爷爷没法比!

为排遣心中郁闷,他决定去山东登泰山,到了泰山之顶,突然感受到了王者风范,不由诗兴大发,挥就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不朽杰作。大概意思就是等着吧,老子总有一天会考个天下第一!

有杜甫怎能少了李白,公元744年,32岁的杜甫在山东遇到43岁的李白。那些年,杜甫给李白写了15首诗,而李白最出名的一首《赠汪伦》,赠的却不是杜甫。

公元746年,杜甫34岁,这年亲人相继离世,他没了经济来源,不能啃老了,他放弃到处游逛的日子,要到长安求官。此时,唐玄宗诏告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不幸的是,他遇到了李林甫,一场“野无贤遗”搞得没有一个人通过。

杜甫又一次落榜了。

八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在马嵬坡李隆基杀死了最宠爱的女人杨玉环。

读书人这条走了1400多年的路走的虽然艰辛,但有灯光就有希望

一个男人的昏聩,又一次让一个女人遭殃。

11月,杜甫回家探望,刚进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时年杜甫44岁,老来丧子,还有比这更痛苦的吗?

身怀绝世诗才,求官十年不第,儿子还被饿死了,他前半生悠哉游哉,后半生颠沛流离,公元770年,他在潭州去往岳阳的小船上去世。

他死时只是一介布衣,没人知道他是谁。300年后,他遇到了他的超级粉丝,苏轼。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科举之路不像杜甫走的那么苦逼,他把这条路走的很随性,很豁达。

读书人这条走了1400多年的路走的虽然艰辛,但有灯光就有希望

公元1057年,杜甫死后300年,20岁的苏轼,跟着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到东京应考。

宋朝的科举要比唐朝严格很多,乾德元年宋太祖下诏禁止朝臣推荐举人,违者严惩,唐朝在政策上是允许朝臣举荐人的,这也是唐朝世族越科举越兴盛的原因之一。

宋太祖曾说:过去,科举取人很多都被有名有势的世家掌握,如今我亲自监考,又废除举荐,把这些弊端都消除了。

为了公平不允许朝臣举荐这不是理所当然吗?但是,废除这一制度,却花费了358多年,十几代人的努力。

科举,从来不是寒门的游戏,多少如杜甫一样的才俊,因无人举荐而无头之日。

公元992年,到开封参加科举的人数达到17000,不断有人举报考官不公。为解决这一问题,主考苏易简发明糊名法,科举创制近400年后,当政者终于把试卷密封了。

今天看来很多理所当然的事,其实并不容易,都是经历了几百年的努力才换来的,现实就是这么骨感。科举的每一次进步,都要踏破重重阻碍。

宋朝之所以能废举荐、封试卷,不是宋人比唐人聪明,也不是宋朝皇帝就比唐朝皇帝开明,根本就是经过300年的战乱,世族门阀十存不一,社会开始了重新洗牌。

宋朝最出名的科举考试当属嘉佑二年,这里面的学霸、学神不只一个,被称为“千年科甲第一名榜”。其中,苏轼和欧阳修的故事流传甚广。

据传,阅卷人梅尧臣看到苏轼的试卷,只觉得文风清新洒脱、论证酣畅淋漓,以为有“孟轲之风”,立即推荐于欧阳修,并说此文可评第一。欧阳修看后,认为此文洗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与其提倡的平实质朴文风如出一辙,也大为赞赏,本来想评为第一。但觉得此文应该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写,为防有人以此做文章,于是忍痛割爱,将文章评为第二。谁知此文不是曾巩所作而是苏轼,苏轼也因此与状元擦肩而过。

但在真实的历史中,状元是章衡,榜眼是窦卞,探花是罗恺,苏轼虽然也中举,却也不是第二。不过,以苏轼高才,又何须科举为证,反而这年科举因有了苏轼才更为人所关注。

苏轼20岁中举,却始终不得重用,不是被贬,就是走在被贬的路上,从黄州到惠州,再到海南,一次比一次苦,一次比一次远,但他无论在哪里他都能做到此心安处是吾乡,在每个地方都留下了他的善政、诗文、书法和美食。

读书人这条走了1400多年的路走的虽然艰辛,但有灯光就有希望

被贬黄州,他发现当地因为贫穷有溺婴的恶俗,就成立救婴会;在寒食节有感而发挥就《黄州寒食帖》,气势奔放,光彩照人,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三,常被其中的“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所触动;闲暇之余,他大搞舌尖上的黄州,发明了东坡肉、东坡羹。

他跟友人外出遇雨,大家都狼狈避雨,唯独他雨中漫步,口占一阙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胸怀,这气度,妥妥的男神,有没有!

被贬惠州,见当地水稻种植方式落后,农民小腿因长期浸泡水下多生“疮烂之疾”,他就在百姓中推行新式农具“秧马”;他因买不起羊肉,就买来羊蝎子,用火烤,说有螃蟹的味道。他还开玩笑说:“用这种方式吃羊蝎子,会让那些等着吃骨头的狗很不高兴。”是不是很可爱。

被贬的这些年日子虽艰辛,物质也匮乏,经济上更是捉襟见肘,他却照样把生活过得活色生香,热气腾腾。

在海南,62岁的他,在这里办学堂、兴文教,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跟他学习。苏轼之前,海南无人及第。在他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人们一直把他看作是海南文化的开拓者,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这里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都记录着他的足迹。

他已经习惯人生起伏,给朋友写信常用“呵呵”二字,想来他的朋友收到满是“呵呵”的信,一定能够秒懂他的意思,此处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

苏轼一辈子推崇杜甫,既当前辈,又当挚友,曾说二人梦里交流过,又说:古今诗人众矣,而子美独为首。他推崇杜甫,既是惺惺相惜,感同身受,又是志同道合。

公元1101年,东坡65岁,宋徽宗大赦天下,苏轼在北归途中病逝于常州,葬于河南郏县,离杜甫出生地河南巩县很近。

生在阳间有散场,只当漂流在异乡

苏轼死后400年,明人唐寅作画《苏东坡小像》,记录苏轼在海南遇雨,从容归家,妻儿笑迎的场面,对苏轼旷达从容神往不已。

读书人这条走了1400多年的路走的虽然艰辛,但有灯光就有希望

跟苏轼比起来,唐寅的一生要更坎坷,他所有的困苦,起源于一场说不清道不明的科举弊案。

科举到明代,已经相当完善,大致可分为四层: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中院试叫做秀才,考中乡试叫做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考中会试叫做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考中殿试的叫做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

据说连中三元者祖坟会冒火。

唐寅其实是有希望连中三元的。唐寅天分极高,15岁的他参加院试,顺利获得秀才称号,而且是第一名,一出手就技惊四座。

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唐寅与淑女徐氏成婚。新婚燕尔,徐氏又是秀才之女,跟他颇为相得,不久就生育一子,这个孩子也是唐寅唯一的儿子。

可惜,好景不长,在唐寅25岁时,先是父亲病殁,后是妻、儿离世,接着母亲作古。翌年妹妹出嫁,不久于婆家自杀。一年内七口之家只剩下唐寅兄弟二人。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天要拿走一些。

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妹妹相继去逝,伯虎一夜白发,写下《白发诗》:清朝揽明镜,元首有华丝。怆然百感兴,雨泣忽成悲。

悲催的那些年,好友祝枝山常伴左右,苦口婆心劝慰他。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29岁的唐寅参加应天府乡试,高中解元。唐寅踌躇满志,以为苦难的日子即将过去。

岂知“福兮祸之所伏”,一朝中举,放荡不羁爱自由的性子又收不住了,整日里与富二代徐经厮混。

这一年的科举,主考官是程敏政和李东阳,出题诡异,难度很大,很多人答得都不甚好,唯有两位考生答得非常漂亮,程敏政竟然脱口而出:这一定是唐寅和徐经的卷子!

会试结束之后,伯虎在酒楼里烂醉如泥,大放厥词:一定能高中会元。结果,有人举报徐经和唐寅作弊。

唐寅和徐经双双入狱,程政敏也牵涉其中。朝廷为平民愤将主考官程敏政免职,唐寅和徐经均被削除仕籍,终生不得参加科举。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一个天生的才子,在一个文人当政的国度,竟不得用!看他的绝笔诗: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个中心酸苦楚只有他自己明白。

《明史》对于这段是这样说的:或言敏政之狱,傅瀚欲夺其位,令昶奏之,事秘莫能明也。大意是说,这次科场弊案可能是无中生有,主要是有人要把主考官程敏政拉下马,唐寅和徐经只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科举走到这里,已成为了政治斗争的工具。

这个案子过去后500年,科举终于完成了他的使命,走到了尽头。

1905年9月,慈禧太后颁布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科举,这一跟华夏社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制度,这一毁誉集于一身的制度,由一个被人称为无道昏君的男人开创,又由一个被人称为昏聩妖妇的女人终结。

科举的终结,正如它的到来,深深影响着中国。

此后,上百万读书人的仕途梦破碎,寒门子弟的上升通道关闭,曾经王朝最忠实的支持者革了他的命。

1400年来,千千万万的寒门子弟,所求不过一条公平的上升通道,这个通道是打开的,这个国家就是有希望的有活力的,这个通道如若板结了被操纵了,也就到头了。

本文作者:穆人王(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1180856817418759/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唐太宗   隋炀帝   杜甫   隋文帝   李白   读书   唐文宗   唐朝   山东   乾隆   扬州   遇城   遇自己   巩义   杜审言   宋徽宗   隋朝   王勃   老子   吴越   河南   独孤伽罗   大兴   公务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