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发配“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披甲人是谁?为何清朝人闻之色变

网络整理 2019-05-24 最新信息

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

爱看清宫剧的你,一定听说过这句经典台词。在说这句话之前,皇帝必然会吹胡子瞪眼,只见他面孔涨的通红,从干涩的喉头里硬挤出一句:“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底下听令的那人必定会颓然倒下,似乎被抽走了最后一丝气力。

发配“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披甲人是谁?为何清朝人闻之色变

▲牡丹江镜泊湖。

台上的人卖力,台下的人好奇。“宁古塔”究竟在哪里呢?“披甲人”又是谁?为什么清朝人闻之色变?现今的宁古塔和披甲人又在哪里?那边景色如何?问题的答案,请听西西娓娓道来。

发配“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披甲人是谁?为何清朝人闻之色变

▲牡丹江镜泊湖。

在讲宁古塔之前,要先了解“流放”。什么是“流放”?就是把不放心的政治人物,放到一个放心的地方。清朝的刑法相较古代已经文明许多,诸如车LIE、剥PI、凌CHI之类早已推出历史舞台,罪大恶极的就直接给个痛快——砍TOU。但如果罪不至死的怎么办?那就“流放”。

讲讲被流放的美食大咖苏先生:

“流放”当然不是让犯人去享福,必须要送去不毛之地,让他体验极端的恶劣环境。很早之前,朝廷喜欢将人放到广东、福建、四川、海南等地。

发配“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披甲人是谁?为何清朝人闻之色变

▲牡丹江镜泊湖。

西西觉得最好笑的“被流放人”当属苏东坡。苏先生可是个天生的乐观主义者,尤其爱吃。流放路线整个就是他的一条吃货HAPPY路线,一路流放一路吃。刚被贬到湖北黄州时,这个文艺青年太高兴了,大笔一挥,一首诗写好了:“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西西翻译一下:“唔,这个黄州的鱼也太~~~好吃了吧!山笋也超级好吃!啊呜啊呜。”

发配“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披甲人是谁?为何清朝人闻之色变

▲带有气孔的火山岩。

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官场上失意的苏东坡立志要化悲愤为食欲,点满“吃”这个技能。后来他又发明了“东坡肉”(别笑,真是他发明的),到苏州为官时,发明了“菜羹”。继而又被贬至广东惠州,却大喜,因为广东荔枝太~~~~好吃了。高兴了就写个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后来因为荔枝吃太多(一天三百颗),长了痔疮,所以又发明了个“茯苓饼”降火,边吃边治

发配“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披甲人是谁?为何清朝人闻之色变

▲牡丹江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

但谁知他高兴了没多久,朝廷就缓过神来了:“好你个苏轼,你这是去享福呢还是去劳改呢??”于是一纸令下,苏东坡又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海南儋州。在宋朝时儋州可是非常偏远的地方,一片荒芜,甚至根本没有肉吃。但这完全无法阻挡吃货的魔鬼步伐,苏先生在探寻野味的过程中又发现了一味极品美食——生蚝。。。所以说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他的一生除了诗歌,还在中国的美食史上留下诸如东坡鱼、东坡肉、东坡豆腐、东坡菜羹等名菜

发配“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披甲人是谁?为何清朝人闻之色变

▲从火山口内向外眺望。

宁古塔,人间炼狱还是富饶之地?

好了话题回到“流放”。我们可以从苏先生的美食地图中发现宋朝在流放犯人时常常会选择广东、海南等地,可随着历史的变迁,至清朝时,广东,福建,海南等地早已被利用开发,不再是那个不毛之地了,显然再把人弄到那头去“劳(享)改(乐)”是不合适的。所以清朝的统治者们想到了“宁古塔”。

发配“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披甲人是谁?为何清朝人闻之色变

▲火山台地。

“宁古塔”并不是一座塔,而是个古代地名,今属黑龙江牡丹江下辖市“宁安”。宁安在满语中就叫宁古塔。这里是满洲人的龙兴之地,满族的发源地之一。把犯人发配到这里,一来因为黑龙江属苦寒之地,对于不习惯这种气候的外乡人(尤其是南方人)简直是煎熬,二来这里作为满族的龙兴之地,也需要人口去建设家乡,开垦荒地、修桥筑路。三来从北京到宁古塔,4000里路。这是一趟长达四个月的长征,每日50里,日日无歇。你可能觉得50里不多,半小时车程而已,可是亲们,那是古代啊,行走靠双脚,况且犯人们戴着脚铐。很多犯人甚至都没走到宁古塔就葬身在半路。

发配“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披甲人是谁?为何清朝人闻之色变

▲万年冰洞。

好了,现在终于走到了宁古塔,你以为苦难结束了吗?不,这只是更大苦难的开始。等待他们的是极北之地的恶劣天气、冰冷的牢房以及日夜劳作。

发配“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披甲人是谁?为何清朝人闻之色变

▲牡丹江镜泊湖吊水楼瀑布。

为什么说是恶劣天气呢?古时宁古塔地处东北边境,气温较低,每年只有5月是暖和的,8月就开始入冬。全年平均气温在5度左右,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40度,最高气温也不过30度。而且被流放的大多是南方的文弱书生或是年过半百的朝堂老臣。一不适应气候,二身体又差。面对寒风暴雪,他们想起自己的过往与前景,必定要怆然泪下。

发配“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披甲人是谁?为何清朝人闻之色变

▲牡丹江镜泊湖。

其实啊,令清朝人闻之色变的宁古塔并没有那么可怕,它只是被妖魔化了。因为清朝通信仍旧不发达,人们对遥远的边塞认知有限,便脑补把它想象成了一个人间大炼狱。宁古塔曾经是清政府设在盛京(今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与经济中心。如若它真的是一片荒芜之地,怎么会成为大清王朝的发源地之一呢?

发配“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披甲人是谁?为何清朝人闻之色变

▲牡丹江镜泊湖。

当然现今的牡丹江地区早已不是那个苦寒之地,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原因,社会进步又是另一个原因。另外在清朝时期保暖措施非常落后,而我们早已有了羽绒服、暖宝宝、暖气,反观犯人的衣衫往往十分单薄。事实上,牡丹江地区山林茂密,物产丰富。

随着清朝皇帝的“支边”计划展开,从中原和江南来的人带来了先进的耕种技术与文化。懂经商之道的的商人,把当地特产诸如人参、黄芪等带到了中原。擅长医术的,则改善了当地的医疗条件。宁古塔逐渐变成东北重镇,东北的物资都先集中至宁古塔,后再统一运往京城。直至如今的富饶发达,已经很难再看出古时“苦寒之地”的影子了

发配“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披甲人是谁?为何清朝人闻之色变

▲牡丹江镜泊湖吊水楼瀑布。

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披甲人”:

最后再来讲讲“与披甲人为奴”这句中的“披甲人”。我们知道清朝八旗制度的核心就是“以旗统军,以旗统民”。而旗丁按照身份地位的不同,可分为“阿哈”“ 披甲人”和“旗丁”三类。“阿哈”就是奴隶,以汉人及朝鲜人居多;“旗丁”专指女真人。而剩下的“披甲人”,顾名思义就是披着铠甲打仗的人。但由于“披甲人”是降人,地位虽高于“阿哈”但却低于军人。清政府为了安抚“披甲人”,把部分犯人及其家属发配给“披甲人”为奴,稳定军心。从另一方面来讲,犯人被发配给了最下等的兵丁为奴,也是对他们的一种羞辱。

发配“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披甲人是谁?为何清朝人闻之色变

▲牡丹江镜泊湖。

最后以西西的诗文第二男神苏轼苏博主的诗结尾(第一为姜燮)。

《江城子·密州出猎》

作者: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写就这首诗时,苏轼四十岁。因四年前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从杭州调赴北方就任。当时西北边事吃紧,西夏大举来犯(大宋)。“西北望,射天狼。”是苏轼的豪迈壮志,是文人的请战,是想要以身报国。但壮志终生未酬,无奈之下苏大咖跨界做了美食博主,竟大获成功。是的,你是。你是悲中找喜,你是苦中作乐,你是暴雨过后的红霞与风。

发配“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披甲人是谁?为何清朝人闻之色变

▲牡丹江镜泊湖。


西西的这段旅图就要结束了。

摄山河绮丽,书人情浓淡。

我是Mini西,我在路上。

2019/05/23

#本文中涉及到的图片均由西西拍摄于牡丹江境内。请尊重原创图文。

本文作者:西奇博物馆(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4222768587670020/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清朝   牡丹江   美食   镜泊湖   苏轼   满族   宁安   历史   广东   荔枝   黑龙江省   宋朝   沈阳   海南   福建   儋州   四川   经济   东坡肉   吉林   牡蛎   湖北   豆腐   茯苓饼   苏州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