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种田三年年轻就要对味伴奏后考上大学 如今已读完了博士_安徽

网络整理 2017-06-07 最新信息

  编者按

  有这样一段经历,浸透着汗水,在记忆中深深铭刻,直至几十年后回首,仍能清楚记得当年的准考证、录取通知书;

  有这样一个名词,见证过一代代人的青春时光,承载着万千家庭的期盼与梦想。

  高考!

  1977年,“恢复高考”的历史性决策震动了千万家庭,那年冬天,全国570多万考生涌入已关闭11年的高考考场。

  高考制度的恢复,开启了梦想的时代,照亮了中国的进程。

  值此恢复高考40年之际,在2017年安徽高考大幕拉开的今天,本报推出“致敬,我们的青春”主题特刊,讲述发生在我们身边那些40年前高考的老故事。

  “如果没有40年前的那场考试,也许我还在农村,过着窘迫的生活。”安徽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研究员陈复生说,“赶上恢复高考的机遇,我的命运才得以改变。”

  白天种田晚上挑灯夜读

  陈复生,是安徽省全椒县人。从小,陈复生与弟弟妹妹跟着母亲在农村生活,而父亲则在合肥当小学老师,一家人勉强维持生活。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从小学开始,陈复生就一边放牛,一边上学。

  陈复生原本有其他的名字。因体弱多病,有一年,他突发大脑炎,还是大伯背着他去了八公里之外的省医疗队求诊,最终将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从此,父亲将他改名为陈复生。

  陈复生深知,自己不是干农活的好手,他一心希望靠知识改变命运。上了高中后,社会上充斥着“读书无用论”,他感到有些心灰意冷,但相信读书总会有用。

  1974年高中毕业后,陈复生回乡种田。因为个头小,身体单薄,每天农活以后,陈复生都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到家里。夜深人静的时候,在一个低矮的土屋里,总是透出微弱的灯光。那是陈复生点着煤油灯,凑在煤油灯下认真看书。

  “在农村种田的三年,读书是我唯一的爱好。”陈复生说。

  父亲带来的消息给他带来希望

  1977年下半年的一天,父亲匆匆从合肥赶回了全椒老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全国将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父亲回家带给他的一些复习资料,他如获珍宝。

  从得知信息的那天起,白天他忙着干农活,晚上坚持挑灯夜读。

  陈复生读书非常的努力。没笔没本子。陈复生就偷偷将母亲攒的鸡蛋拿出去卖了,换回了笔纸。这让母亲大发雷霆。冬天很快到了,寒冷彻骨,屋里铺满了稻草。母亲害怕煤油灯会引起火灾,夜间没收了煤油灯。陈复生想尽了办法,终于获得了一个小电筒。每天晚上,他就蒙在被子里,偷偷地看书。在干农活的间隙,他还时常拿着树棍,在地上写写画画。“这孩子简直魔怔了。”当时,好多人都笑话他。

  高考过后又坚持读完了博士

  时隔高中毕业三年之后,陈复生重新走进了教室,参加了这一年的高考。当年,有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了师生、叔侄、兄弟同考的现象。

  “幸好中学阶段的底子还在。”考完试后,陈复生一身轻松地走了出来。后来,初中老师带来了好消息,“复生,你考上大学啦!”这让他如沐春风。

  陈复生还记得,那年理科本科分数线320分,而他考了341分。然而,他还是与心心念念的安徽师范大学擦肩而过,最终被安徽农业大学蚕桑系录取。大学班级里,大家的年龄参差不齐。年龄最大的学生与年龄最小的学生,足足相差了18岁。而陈复生的年纪,则属于中等。

  大学毕业以后,陈复生以优异的成绩,被留在了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工作。1998年,儿子正在读高中,他也继续求学,前往浙江大学攻读博士。在此之后,他又去日本当了三年的访问学者。

  如今,陈复生已经是省农科院研究员,正高三级岗位,在全国颇有声望。他研究的丝胶茧,改变了蚕丝在化妆品领域的空白。

  “在我的人生中,只有两个爱好,一个是抽烟,一个是学习。”而陈复生说,正是因为爱学习,又幸运地碰上了恢复高考,他的命运才得以转变,“如果不是那次机遇的话,也许我如今还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通讯员 周先荣 陈三虎

  合肥晚报 合肥都市网记者 刘晓平/文 虞俊杰/图

  (责任编辑 陈雨)

Tags:陈复生   高考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