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架空历史」第五课:战国时代前期的东方文明与诸侯国(战国时代伊贺忍者的首领)

网络整理 2022-06-04 最新信息

1.陈王王室的衰落


【第一节:厉王始衰】
大约公元前3900——公元前3800年,此时陈王朝的统治进入黄金时期,历经文武之治后的陈王朝国力达到顶峰,与此同时,分封制度的强化和各种制度的推行,也在不断强化陈王朝的影响力及其对地方的控制
除分封制以外,宗法制、税收制和礼乐制等各种制度的推行,使得陈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巩固了王室的统治,这些制度所体现的尊卑理念也强化了陈王朝的控制力,成为了王室权力的代表象征
但进入公元前3800年,陈王朝在经历文武之治的黄金时期后,国力开始走向衰落。到了公元前3766年时,进入陈厉王统治时期。陈厉王本人十分暴戾,九岁刚继位时便性情暴躁,在他的统治下,陈王朝开始朝政腐败,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逐步敲响衰落的丧钟
后来由于陈厉王长期残暴无道的统治,逐渐丧失了各诸侯国对王室的信任和服从,最后于公元前3722年被西部蛮族攻陷都城时,被各诸侯拒绝求援。随后陈厉王只得向东败逃,陈王朝宣告第一次灭亡
几月之后各诸侯商议派兵讨伐蛮族,夺回都城,并迎回陈厉王。公元前3721年,陈厉王北迁都城,但陈王朝对内统治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开始丧失,同时各诸候的实力迅速增强,形成了陈王朝外重内轻的局面
但是南方的一些诸侯反对迎回年老的陈厉王,转而扶持幼龄的陈平王,认为王室应该交由年轻的国王而不是更昏庸的国王来治理。于是在公元前3720年推举陈平王为新王,并在南方立国。陈厉王势力与陈平王势力形成南北对峙,双王共政之争打响了诸侯争霸之战的第一枪

【第二节:双王共政】
公元前3800——公元前3600年时,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铁器农具和牛耕生产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开始活跃,货币使用逐渐出现,为以后各诸侯相继争霸的局面奠定了经济基础
进入双王共政时期,北方诸侯打着陈厉王的名号肆意妄行,南方诸侯则挟陈平王而号令诸侯、横行霸道,于是陈王朝的各种制度开始逐步瓦解。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给卿或者士来管理,而是设置郡或者县,派遣官员去治理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各诸侯纷纷弱化贵族世袭特权,甚至规定封地地区的职位也不能世袭,开始将土地收归诸侯王直属统治,逐步瓦解分封制。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陈王室的地位
双王共政时期是王政时代和战国时代之间的一个过渡期,这一时期,拥护北方陈厉王统治的有夏、武、齐、姬、桓、定、灵等诸侯,而扶持南方陈平王统治的则有宋、周、楚、鲁、成、赵、孟等诸侯,双方阵营中以夏、武、齐、宋、周、楚、鲁这七位诸侯最为强大
双方阵营起初有些许摩擦,到后来随着冲突升级,小规模的战争不可避免的爆发,由于政治对立和称霸野心,各种摩擦冲突最终演变成了举国备战的大规模战争。从公元3690年开始,双方阵营一共爆发过七次大规模战争,被称为七次王室战争,加剧政权分立对峙,推动社会竞争发展
早期具有更大优势的南方阵营,在前三次王室战争中接连失利,在第四次王室战争中更是一败涂地。而北方阵营则迅速发展,其王室势力和各诸侯王日益强大,为后三次王室战争的胜利和开启宣王中兴奠定基础
第一次王室战争(公元前3690——前3688年)
第二次王室战争(公元前3685——前3683年)
第三次王室战争(公元前3680——前3678年)
第四次王室战争(公元前3675——前3671年)
第五次王室战争(公元前3665——前3664年)
第六次王室战争(公元前3663——前3662年)
第七次王室战争(公元前3661——前3659年)


【第三节:宣王中兴】
公元前3669年,年轻的陈宣王(前3692——前3641)继位北方阵营。宣王即位后,吸取陈厉王时期的教训,在北方各诸侯的辅佐下,革除弊政,恢复文武之治时期的政策,使得衰败的陈王朝开始恢复活力
陈宣王在位时期,勤政爱政,励精图治,大展宏图之志。在他的治理下,陈王朝的统治力和影响力大大加强,增强了北方诸侯对陈王朝的信服和尊崇,同时也使东西部的偏远地区和一些中立诸侯开始加入北方阵营
政治上,陈宣王任用一些善于把政谋断的大臣,革除了一些旧制度的弊端,增强了对各诸侯的控制,巩固了陈王朝的统治。经济上,陈宣王敏锐察觉到社会深刻变化的萌芽,进而采取经济变革举措,推动旧有生产力的进步
外交上,陈宣王不断收服周边各诸侯王和一些蛮族,并同当时南方的陈穆王不断深入交流,离间与各诸侯的关系,弱化南方阵营。军事上,陈宣王在位时期发动了第五、六次王室战争,重创南方阵营
公元前3661——公元前3659年,陈宣王联合北方诸侯与各蛮夷族,进军南方阵营,发动第七次王室战争。南方各诸侯国最终战败,陈宣王吞并陈穆王势力,解散南方阵营,各诸侯臣服,双王共政时期结束(公元前3720——前3659年)
南北统一后,为消除厉王暴虐政治和双王共政时期留下的影响,稳定国内外不安稳局面,陈宣王迅速整顿朝政,使王道已衰落的陈朝王室得到一时的复兴,大大提高了王室的威信,遂使王室复振,诸侯又重新来朝,史称“宣王中兴”
【第四节:幽王中衰】
经过宣王中兴的强盛后,陈王朝实力很快又开始渐不如前。陈宣王后期,西北戎狄渐兴,此后戎狄交侵,暴虐国民,陈王朝深为所苦,不断迁都,影响力和控制力开始衰落 公元前3641年,陈王朝进入陈昭王(前3661——前3618)统治时期陈昭王不断干涉其他诸侯内政,甚至从中干扰他国君位继承,以武强立,引起诸侯不快。公元前3618年,陈王朝进入末王陈幽王(前3630——前3603)统治时期,迎来二次衰落的中衰灭亡——幽王中衰
公元前3607年,陈幽王与西北蛮族结下梁子。公元前3605年,双方矛盾再次激化,西北蛮族率军侵略,陈幽王携妻子逃亡,在途中被敌军俘虏,都城被蛮族人攻破,陈王朝宣告第二次灭亡
陈幽王被杀后,齐、武、郑、夏、白、宋、周、孟、姬等诸侯国,在诸侯会盟进行商讨后组成联军,于公元前3603年讨伐蛮族夺回都城,解放幽王及其妻子,并帮助陈王朝复国
复国后陈幽王以“救驾来迟”为罪名,得罪各诸侯王,甚至声讨各国,却在亲征途中驾崩,随后在齐王的号召下,各诸侯王再次组成联军,于公元前3600年攻破都城,陈王朝至此宣告彻底灭亡
陈王朝第三次灭亡后,各诸侯王不再另立新王,而是各自称王、封邦立国,在公元前3604年的诸侯会盟上根据领土划分确立建国疆界,此后便陷入了各诸侯国相互征战的混乱局面。陈王朝的覆灭标志着王政时代的结束,东方文明自此进入长达六百年的战国时代


2.动荡的战国时代


【第一节:战国时代】
大约公元前3600年开始,王政时代的最后一个王朝——陈王朝灭亡,东方文明进入战国时代。这一时期,社会相对混乱,诸侯群雄纷争
各国因为社会经济相继发展,推动政治改革和国家发展,于是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同时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也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战国时代初期,西土的武国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国家,成了西部强国。北部的齐国、东部的郑国和宋国、南方的周国和楚国、东北的姬国等等,以及稍后在东南地区崛起的赵孟二国
这些国家在吞并了周围一些小国之后,都迅速强大起来,并且纷纷成了大国。于是,在历史上展开了一幕幕大国争霸的激烈场面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
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并且大多都得到了诸侯王的支持,随后在几百年的战国时代里,新的制度终于建立起来


【第二节:诸侯会盟】
陈王朝灭亡之前,各诸侯名义上虽仍听命于陈王室,但实际上已经兵霸一方、各自为王。陈王朝进入幽王中衰时,国力日渐衰竭,各诸侯逐渐摆脱宣王中兴以来的服从和束缚
此时的各诸侯王中又以齐国为最强,于是西北蛮族攻破陈王朝都城宣告第二次灭亡后,在齐王的号召下,得到武、周、宋、夏等一些实力较为强大的诸侯王的响应,随后其他诸侯也纷纷跟从,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进军讨伐蛮族
公元前3604年,在齐、武、周、宋、夏等一些大诸侯王的主持下,第一次诸侯会盟召开。在会议上,各诸侯确定了组建联军、尊王攘夷、狭持天子等内容,同时明确规定各诸侯势力的疆域划分,也从此确立了定期召开诸侯会盟的传统
诸侯会盟上,各诸侯推举齐王为盟主,主持盟会召开和领导诸侯盟军。第一次诸侯会盟,标志着诸侯王彻底登上了政治舞台,使外重内轻的局面趋势达到顶峰,同时使齐王实际上取代了陈王室成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第一次诸侯会盟后,齐王代表诸侯国,联合各诸侯组成联军,夺回都城,击退蛮族,迎回幽王,同时在名义上得到了陈王室更多的赏赐和分封,再次强化了各诸侯王的力量
迎回幽王二次复国后,陈王室统治力大减,在赏赐分封各诸候后,其势力再次被削弱,所属统治的直接管辖地区仅在其都城一带,已经无力控制诸候。陈幽王玩火自焚后,都城被各诸侯攻陷覆灭,陈王朝三百年的统治宣告彻底终结


【第三节:炎相变法】
陈王朝覆灭后,东方文明进入战国时代早期(前3600——前3410)这一时期,一些诸侯为了取得优势,经常通过联合其他诸侯组成联军的方式对外进行征战。而与此同时,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发展和无意中的间接竞争,也在推动一些诸侯国积极变法,以谋求大国地位
经历了一千多年王政时代的东方文明进入了战国时代——从奴隶社会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工商业逐步开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业,商人开始成为相对自由的群体
同时各诸侯国为了成就霸业,纷纷采取强化商品经济方略以富国强兵,重商政策促成了东方文明历史上第一个工商黄金时代,也为一些商人和商家行业大展身手提供了宽阔的舞台
陈王朝统治末期时,地处东部沿海地区、拥有天然屏障和优越地理条件的齐国,同时期往把握政机、向外发展、发展农商、强化军兵,很快成为当时的一等诸侯国
公元前3588年,齐明王(前3606——前3561)执掌齐国大权,他迅速平定齐国继承王位内乱后,任用炎相(前3622——前3569)为相,拜其为父。他采纳炎相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大大提高
在经济政策上,炎相把富民放在首位,他提出“欲强其国,必先富其民”,认为必要发展农业,同时适时发展工商业,鼓励耕织和买卖,开垦荒地,广种农田,使齐国经济迅速发展,为后来齐国的扩张战争打下基础


【第四节:齐王称霸】
齐国经过炎相变法后迅速强盛起来,随后将进攻矛头指向了当时雄踞西土的武国。公元前3580年,齐明王出兵西征,迅速击败了当时武国的下属国——简、桓、定、灵,并将四国吞并,直接挑起与武国之间的矛盾激化
面对武王态度的咄咄逼人,齐明王选择主动出击。公元前3578年,炎相挂帅出征,西征武国,战于高武。在战场上,炎相把握敌情、洞察先机、出其不意、取得大胜。武国在高武之战大败,武王很快率军归降,宣称服从齐王调兵
高武之战的胜利提高了齐王在诸侯中的威信,强化了控制力和影响力,随后北方大多数诸侯纷纷宣布以齐国为头领,听齐王号令。武国的臣服强化了齐明王的地位和声名,他信心倍增,决心继续经营发展,并向南方扩展势力
第一次诸侯会盟时,各诸侯虽然在名义上承认了齐王的领导地位,但是一些南方诸侯实际上并不服从。他们地处南方地区,远离诸侯政治中心,因此并不重视仪式,更是对所谓盟会不屑一顾,甚至在一些重大场合上也对齐王态度傲慢
公元前3571年,齐明王宣布召开第二次诸侯会盟,共商政事,以周、宋、楚为首的南方诸候直接拒绝齐王邀请,双方剑拔弩张。数日后,齐明王以不履行约定为理由,联合武、霍、翟、白、郑、罗、许、安八国组成联军,讨伐南方
南方诸侯匆忙结盟,组建军队对抗联军,但由于准备不当和战术失误,在垓下之战被联军击败,南方诸侯投降。公元前3570年,第二次诸侯会盟召开,彻底确立齐国的霸主地位,齐明王成为战国时代第一位霸主,早期的五霸之一


3.早期的战国五霸


【第一节:武周之争】
齐国称霸时期,武国不断向西扩充势力。齐明王死后,齐国内部发生争权斗争,国力稍衰。武国又向东边发展。此时继位的齐青王想继承齐桓公霸业,与楚较量,结果把性命都丢了,齐军大败而逃,武国一战声名远扬
齐青王之后,齐成王继位齐囯,此时齐国国力日渐衰落,齐明王称霸时的盟国霍、翟、白、郑、罗、许、安等国家,都转而向西投靠,成了武国的盟国
正当武国想称霸之时,南方的周国也勃兴起来。周王国内整顿内政、强训军队,也想争当霸主。这时齐成王被其兄弟勾结蛮族赶跑,流落在外。周王以为是“救主争霸”的好机会,便派兵击败蛮族,把成王送回齐都,抓到了争霸的旗帜
公元前3554年,武周两军大战柏城,武国军队击败周国军队。公元前3551年,武国两国再战蛇浦,周国大举击败武国。武周两国之间的争霸持续了二三十年,双方发生过多次大规模战争,这一时期被称之“武周之争”
武国地处西部地区,在击败齐青王后,向西吞并明、夏二国,又将简、桓、定、灵等四个下属国纳入领土,版图大大扩张。周国地处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业耕种,经济基础牢固,为军事扩张和争霸提供条件支持
在武国扩张时,周王主张变法,引进生产工具,并向北方学习,变革制度体系,随即在军事上击败宋国、吞并葵、成二国,北上与武国争霸,成为南方的强国


【第二节:宋国改革】
宋国地处东南地区,很大程度上经常受到周国的控制和影响,使得宋国在政治和地缘上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在周国称霸后更是强化了这种趋势。公元前3533年,宋文王(前3566——前3521)继位。宋文王是一个很有志气的国君,再成为宋国国君后,力图摆脱周国掌控,独立自强
公元前3530年,宋文王任用戴石(前3560——前3510)为相,开始改革。戴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和挽救宋国的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推行改革,并迅速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
戴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宋国贫弱交困的局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充实了财政收入,提高了国防力量,为后来反抗周国和对外扩张的称霸道路奠定了基础。宋文王逝世之后,宋襄王(前3540——前3495)继位,开启了宋国的称霸之路
变法后的宋国虽然强大起来,但依旧不敢与当时的周国抗衡,于是打着周国下属的名义下,宋国向西扩张,吞并了一些国家,同时在公元前3518年,宋襄王远征白国,并在弘柘一战中大败白军,提高了宋国的地位和影响力
弘柘之战的胜利不仅使其他国家对宋国刮目相看,改变了宋国是周国下属的认知,同时也使周国的注意力转移到宋国上来,开始对其进行打压和制裁。面对周国突然的敌对战略,宋襄王与戴石商讨后,决定同周国撕破脸皮,直接开战 公元前3517年,宋国拒绝向周国纳贡和服从调兵;公元前3515年,周国同宋国断绝关系,两国之间剑拔弩张;公元前3512年,宋周开战。在三次弥兵之战后,宋国终于战胜周国,随后在诸侯会盟上称霸,取代了周国的霸主地位


【第三节:楚国崛起】
楚国地处极南地带,这一地区气候极其温暖湿润,土地非常适宜耕种,但由于缺少人口劳动力和政策的支持,导致楚国南部大量地区未能得到开发。公元前3522年,楚丘王(前3550——前3509)继位,并诞下子嗣,即后来的楚寿王(前3522——前3460)
楚丘王执政后,开始推行改革,政治上设县制,派遣官员管理,经济上鼓励生产,发展农业,同时引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采矿炼铜冶铁行业的发展。社会分工同样更细,而各行各业的兴盛,也促进了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使商业活动空前活跃
楚国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但是随着人口增加和农业发展,可用土地越来越少,于是在楚丘王逝世之后,楚寿王时期开始开展垦荒运动,在公元前3506——前3490年这段时间进行两次大规模南进,扩大了楚国疆域的统治范围,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内经济政治改革实现迅速发展后,楚王开始把战略目标转向对外扩张和军事称霸,将改革提高军事力量作为发展重心。公元前3488年,楚寿王开始第一次军事改革,建立武卒制,严明军纪,提高战斗力,并推动军政合一的军事体制的初步形成
公元前3484——前3483年,楚寿王击败了南方地区的一些蛮夷之族,不断训练军队,提升作战经验。在公元前3476年时,楚寿王推进第二次军事改革,确立了军功爵制,大大激发了踊跃参军的热情,有力促进了军事力量的提高,为楚国日后的称霸之路铺平了道路
在随后的公元前3472——前3460年,楚寿王东讨西伐、南征北战,在十年多的时间里灭掉了甲、方、曹、申、吕、曾、厉、贰、轸、郧、蓼等十几个小诸侯国,还击败了周边的一些大诸侯王,使楚国的实力和地位迅速提升,为楚国后来的称霸之路奠定了基础


【第四节:宋楚之争】
公元前3460年,楚国进入楚钟王统治时期,由此开启了楚国历史上长达近一百年的黄金时期。楚钟王(前3490——前3427)执政后,准备对军事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当时战争规模和范围扩大,曾经作为军队主体的车兵也开始难以适应
为了适应山地作战的需要,楚钟王不断扩大步兵数量,使步兵逐渐成为独立的作战兵种。与车兵相比,步兵活动范围大,且受地理条件制约较少,进而成为楚国军队的主体。步兵作为一个独立兵种的出现,是古代军事史上的一个重大变化,同时也是楚国军事体系的一大革新
在完成军事体制改革后,楚国军事实力大大增强,并且逐渐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为了北进中原谋求称霸,楚钟王将矛头对准的当时北部强大的宋国,“宋楚之争”开始。公元前3454年,宋楚两国开始交战,双方军队在墨鞍城大战整整五年之久
当战争进行到公元前3450年时,宋国在墨鞍之战中最终战败,楚国击败宋国,钟王一鸣惊人。宋王不甘战败,随后,于公元前3447年联合白、郑、齐、鲁、周五国组成联军,与楚国在墨鞍城再次交战,楚钟王匆忙应对,但中途遭到伏击,很快于公元前3445年在第二次墨鞍之战中战败
随后在公元前3442年,楚钟王对宋国发动突袭,宋国急忙调集联军对抗,但此时联军军心涣散,且一些诸侯不愿听从宋国指挥,随即楚军于公元前3440年,在第三次墨鞍之战中大败宋军,楚钟王成功一雪前耻。公元前3437年第四次墨鞍之战,楚钟王再次击败宋国
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宋楚两国之间爆发了四次墨鞍之战,楚钟王以三胜一败的战绩大败宋国,赢得了名声与地位。第四次墨鞍之战后,楚国实际上已经取代宋国成为当时的诸侯盟主,宋国则变成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4.初期的战国八雄


【第一节:楚王称霸】
在击败宋国后,楚钟王积极向北方扩展势力,并向宋国施压,宋王在挣扎无果下选择向楚王屈服。随后楚国继续在南方地区经营势力,很快,桐、安、许、孟、时、思、赵、敬南方八国成为了楚钟王的盟友,壮大了楚国的势力
公元前3427年,楚钟王逝世,楚威王(前3440——前3376)继位,楚国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楚威王任用安仓、章雍何为相,任命虎武、蒙屯为将,勤修政事、排练步兵,同时不断推进改革,使楚国国力蒸蒸日上、日益强盛,同时也使北方一些前代的霸主诸侯深深感到强烈的威胁
于是公元前3414年,齐武周宋四国联军与楚国南部诸候联军在宋国地区交战,楚威王召集南方诸侯组建联军,不慌不忙的应战。政治上,楚威王取得主动,赢得了舆论上的同情支持。军事上,楚威王避开了联军锋芒,以便于同南方诸侯盟国军队会合,占据地利,以逸待劳,从而为楚军后发制人,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楚军的主动后撤,北方诸侯联军中不少人都感到事有蹊跷,主张持重待机,停止追击。然而刚愎自用的宋国君主却认为这正是围歼楚军的大好时机,强行下令挥兵追至谷亥与楚军决战,但却遭到了楚军以及南方诸侯军队的包围,最终遭到惨败,这次发生在公元前3412年的战役史称“谷亥之战”
谷亥之战宋军大败后,公元前3411年,齐、武、周等国迅速集结军队向谷亥地区发动进攻,第二次谷亥之战爆发,楚军以及南方诸侯国军队借助地形优势,成功歼灭并消灭敌军。两次谷亥之战彻底奠定了楚国的霸主地位,同时开启了楚国的鼎盛局面,楚威王也成为了战国早期的最后一位霸主
在楚威王逝世之后,战国时代彻底进入初期时期,这一时期有“南北之盟”、“霍翟分武”、“赵孟独立”、“周国中兴”、“郑国变法”等一系列著名的历史事件发生,同时也是战国时代的第二次诸侯争霸和权力洗牌,最后一共有八个诸侯国成为霸主,分别是齐、郑、周、楚、霍、翟、赵、孟,这八个国家也被称之为“战国八雄”


【第二节:南北之盟】
第二次谷亥之战后,宋国彻底没落,楚国的国力和声望达到顶峰。公元前3410年,第五次诸侯会盟召开,楚威王称霸,成为战国早期五霸的最后一位霸主。至此,战国时代早期时期结束,开始向战国时代(前3410——前3320)初期时期过渡
当战国时代进入初期后,即公元前3400年左右,这一时期的东方文明天下局势已经有了很大变化。战国时代早期强盛的齐、武、周、宋四国国力出现严重下滑,与之伴随的是周围的一些小诸侯国开始崛起
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一些旧诸侯国很快就被一些新兴诸侯取代,导致诸侯国的数量迅速锐减,开始出现群雄并立、诸侯逐鹿的局面。其中,楚国在进入战国时代初期后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国力,以楚国为首的南方诸侯建立起南部王国同盟,实力强大,野心膨胀,并不断向北扩张其势力
为了抗衡强大的楚国和遏制南部王国同盟的发展,齐、武、周等大国联合了北方诸侯和一些其他势力,成立起北方诸侯同盟,与南部王国同盟展开南北对峙。双方之间的强烈竞争对抗持续了三四十年之久,造成了长期的战争混乱和社会动荡,给当时的人们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战国时代进入初期,南北之盟形成对峙后,当时天下局势十分动荡。公元前3385年开始,南北同盟之间爆发了长达八年的战争,一直到公元前3377年才平息。随后在公元前3372年时,赵孟两国在楚国的支持下强攻宋国,并且到第二年的时候被灭亡,削弱了北方诸侯同盟的力量
公元前3370年,霍翟两国击败并瓜分武国,史称“霍翟分武”,进一步削弱北方诸侯同盟。公元前3369年,赵国灭掉戴、项两国,次年孟国吞并葛、成、密三国,随后赵孟两国宣布脱离阵营,南部王国同盟开始瓦解。公元前3360年,南北之盟对峙结束,迎来了短暂的三十年和平——在三十多年间,大国之间没有发生过规模战争,都是小国之间的局部战争


【第三节:周国中兴】
公元前3550年周国称霸两百年后,周国实力大不如前,尤其是近百年来,在以楚国为首的南方诸侯的连续打击下,国力节节衰退,在北方诸侯中已经开始展现劣势。公元前3370年的“霍翟分武”事件,更是搞得周国上下人心惶惶,开始人人自危
公元前3361年,周黎王(前3380——前3322)继位,并将都城迁到了周都,从此政局趋于稳定,内部矛盾得到缓解,社会经济也大为发展,周黎王执政时期是周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周国中兴”
周黎王内政修明,励精图治,对内任用贤臣,实行改革变法,推行军事改制,推动农业发展,鼓励商业贸易。同时对外征服四夷,对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国进行征讨,经常出动数万军队,拓疆数里,将周国推向一个鼎盛时期
周黎王东剿沿海倭寇,西伐蛮夷狄族,并同齐、楚等这些诸侯大国交好,很少卷入一些大诸侯之间的矛盾和战争,专心发展经济,周黎王的外交政策,为周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安定有利的政治环境
周国地处东方文明海洋的中部东海岸地区,同样位于这一地区的还有北面的齐国和东部的鲁国,齐国长期与周国修好,但夹在两国之间的鲁国却经常性的反复横跳,在一些重大场合上得罪齐周两国,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武国的保护,使齐周两国一直以来不敢轻易动手
霍翟分武后,周黎王便提出与齐国一起瓜分鲁国,答应两国之间永无战事,随后在公元前3350年灭掉鲁国。周黎王的中兴逆转了周国长期衰落的局势,延续了周国统治的寿命,并为周国在战国时代的第二次诸侯争霸和权力洗盘中屹立不倒打下基础


【第四节:郑国变法】
郑国地处东方文明中部地区,即兵家必争之地的中原地带,北面是武国,东面是齐国,南面则是一些小诸侯国。大约公元前3800年左右,郑国被封诸侯,开始封邦建国,在第一次诸侯会盟中成立诸侯国,一直发展到战国时代
郑国虽然本身实力不强,但是长期以来都作为中立国的身份存在,在武周之争、宋楚之争和南北之盟中皆以保持中立。但是郑桓王(前3372——前3317)继位后,一改之前的中立政策,在公元前3340年开始推行改革变法
郑桓王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增强郑国的军事力量,他实行奴隶主贵族血缘种族兵役制和军政一体、文武不分的民军制度,为了巩固王室统治,在军政官吏中实行世卿世禄制。随后郑桓王继续深化改革,效仿楚国建立步兵主体制,确立军功封爵制,大大激发了百姓的热情,提高了参军积极性,增强了军事力量
后来又产生了以征发农民为主的郡县征兵制,军赋也由农民承担,扩大了兵源与军赋。而军事也与行政编制相结合,有利于战争动员和军队扩大,建制由“师”发展到“军”。公元前3330年,郑桓王军事改革完成,此时郑国军风军纪的面貌已是焕然一新,强大先进的郑国军队为后来郑国的对外扩张打下基础
公元前3327年,郑国击败了西面的吴国,军事改革初见成效。随后郑国继续向西扩张,夺回齐占故土,一雪前耻。公元前3325年,郑国向南扩张,与白国军队交战于麻举,并成功围剿击败白国。麻举之战是郑国证明强大的重要表现,改变了其他诸侯对郑国的认知,提高了其诸侯国的地位
麻举之战失利的白国联合吴国和罗国,对郑国发动联进攻,在公元前3323年与郑国交战于阳泽,但又被郑国强势击溃。在两年后发动第二次阳泽之战,同样以失败告终。公元前3320年,郑桓王一举灭掉吴、白、罗三国,并开始积极谋求大国地位,迅速参入诸侯争霸的行列

Tags:战国时期   政治   经济   文化   王为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