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科举的重要补充:制科,康熙、乾隆年间多次举办,网罗天下鸿儒

网络整理 2019-06-13 最新信息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种重要人才选拔制度,千百年来,科举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网罗了大批人才,而这些人也通过科举这个上升通道实现了自己人生的跃迁,正因为科举有如此的功能,所以科举才有如此之魅力,让无数读书人为之倾倒,甚至为其耗尽一生。但是,即便科举让读书人趋之若鹜,仍有很多人不愿意受其制约,他们或出于清高,或出于政治立场,或另有所图,很多人不愿意参与科举。

科举的重要补充:制科,康熙、乾隆年间多次举办,网罗天下鸿儒


科举

而这些并不愿意参与科举的人士却往往有着不同凡响的影响力,他们在民间或者士林中的影响力甚至远远超过那些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读书人。这些人往往选择归隐山林,成为隐士,也有的人因为改朝换代而不愿做新朝的臣子,所以他们选择隐逸民间,不去参与新朝的科举和政治,宁远牺牲自己的政治前途也不愿出仕新朝。

虽然这些人不愿配合,但是统治者对他们却更加关注,甚至为了扫清他们进军政界的路障,不惜为他们开设专门的科举制度,这种特殊的科举被称作“制科”或者“制举”。所谓制科,是指天子下诏不定期举行的科举考试。

高蹈幽隐科

中国不乏隐居山林者,而这些人往往具备较高的学识或者独特的技能,又与不愿意将自己的学识和技能展现于世俗社会,他们往往会选择隐居山林,做一个隐士,全国很多名山都曾留下他们的足迹。

当统治者出于政治需要,希望他们能够出山为自己所用时,就需要动一番脑筋了,毕竟这些都是世外高人(或者至少看起来是),不可能去参加世俗之人参与的科举,但是不经过科举便做官又堵不住世人的悠悠之口,所以统治者别出心裁地为这些隐士单独举办了一场科举考试,这种由皇帝下令举行的不定期的科举被称作“制科”或者“制举”。

科举的重要补充:制科,康熙、乾隆年间多次举办,网罗天下鸿儒


终南山

而这种针对隐士的制科通常被称作“高蹈幽隐科”或者“山林隐逸科”,各地的官吏推荐隐逸在山林的隐士参加简单的考试,然后便给予优厚的待遇,以作为榜样展示给全国人民来看。但是,即使皇帝如此开恩,真正的隐士还是不可能去参加这种制科的,到最后这样的制科反而成了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捷径。

他们先隐居在山林之中,博取名声,然后静候制举,通过考试之后便取得功名厚禄,所谓“终南捷径”便是如是。而因为这些人的存在 “山林隐逸科”被一些人讽刺为“走马赴山林隐逸科”,暗讽他们为了赴制科考试,不惜快马加鞭,迫不及待之情不溢言表。

博学鸿词科

除了“高蹈幽隐科”和“山林隐逸科”,还有一些其他的制科名目,比如清初时期的“博学鸿词科”。“博学鸿词科”的对象并不是隐逸山林的隐士,而是一些名满天下的大儒名士,他们并非无意于科举,那么他们为何不参加正统的科举,而是需要统治者为他们专门设置特殊的制科呢?因为他们最想要效忠的并非清朝,而是已经灭亡了的明朝。

清朝是满族人消灭了汉人政权明朝而建立起来的,所以在清朝建立之初很多人不愿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清朝政权效力,所以他们在自己的最佳年龄错过了科举;还有些人因为明末清初的战乱错过了科举,导致天下太平时,他们已经年岁渐长,不太可能再去与年轻人在科举之中同场竞技。但是在这些人中有不少饱学之士,如果能够将他们纳入朝廷之中,必然会建立一个“招贤纳士”的正面形象,所以清朝统治者在天下初定之时,就已经开始考虑设置特科,专门吸纳这些人。

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皇帝设立了最初一科的“博学鸿词科”,康熙皇帝下令全国各地的官员推荐大学者参与考试,而这些大学者往往都是明朝的遗老,他们在内心之中依然倾向于那个已经灭亡了的明朝。但是明朝已经“死不复生”,很多人最终还是放下了心中的执念,选择与清朝合作,参加了“博学鸿词科”。最终,有143人参与了第一次的博学鸿儒科,最终选出一等二十人、二等三十人供职翰林院,并委之以修撰明史的重任。

之后,乾隆皇帝在自己执政之初也举行过类似的科举,当时参与者有167人,但是只录取了一等五人,二等十人,一方面是因为离明朝灭亡已经过了很多年,明朝的遗老们都已经消亡殆尽,真正的有识之士不多了。另一方面,“博学鸿词科”作为特科,从中选拔出来的官员在官场上受到了正规科举出身官员的排挤,因为参加科举的人十年寒窗苦读,还要经过县试、府试、院士、乡试、会试、殿试等多次考试采取了今天的地位,而特科只需要经过一次简单的考试便能入职官场,如何不遭人排挤?

科举的重要补充:制科,康熙、乾隆年间多次举办,网罗天下鸿儒


遗老

因为“博学鸿词科”不够权威性,被瞧不起,而且随着清朝统治的逐渐稳定,已经不需要通过这个特殊的科举形势来笼络人才,所以在乾隆年间之后再也没有举行过。

制科,其面对的对象往往是有一定的学识基础的,所以其门槛相对较高,但是因为其考试形式过于简单,而且政治目的大于选拔目的,所以有一定的存在意义,但是它们只能作为科举制度的补充,终究不可能代替正统的科举。

本文作者:历史百科(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1545352639545864/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康熙   乾隆   清朝   明朝   卢藏用   政治   满族   明史   终南山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