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赵北口历史人物】:文人楷模王应鲸

网络整理 2019-05-14 最新信息
【赵北口历史人物】:文人楷模王应鲸

王应鲸,(1717年—1795年)字霖苍,晚号闇斋,清代著名通鉴学家,赵北口村西街人。

生平事略(年龄按虚岁记):

出生,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生于赵北口。

16岁,雍正十年(1732年),入任邱县学。

19岁,乾隆元年(1736年),乡试中举人。

21岁,乾隆二年(1737年),进京会试失败。

23岁,乾隆四年(1739年),进京会试失败。

26岁,乾隆七年(1742年),进京会试失败,遂绝志进取。

26岁到44岁,专心著书,编成《朱子通鉴纲目注义》122卷,为惊世巨著。

44岁,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大学士杨述曾荐其为通鉴辑览馆编修,力辞之。

又荐为顺天府乡试监场大使,未赴任。

同年,寿民傅忠以其书献朝廷,乾隆皇帝命刘统勋、刘伦等逐条勘对无谬。

45岁,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到白洋淀行水围,王应鲸奉旨随扈,得赐王港淀。

54岁,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御授为福建福鼎知县。

58岁,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充乡试同考官。

59岁,乾隆四十年(1775年)引疾归,蹴居京师。

64岁,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复邀为福鼎知县。

同年,福建巡抚雅德欲升其职,力辞之。

67岁,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辞官回乡。

79岁,乾隆六十年(1795年),病逝。

王应鲸性格耿直,洁身自好,具有鲜明而高傲的文人气质,清代学者钱陈群“许以为端士”(品德高尚的人)。由于他多次辞官不做,故而仕途并不显赫。但是,他一生发奋读书,专心考证,终成一代有影响力的通鉴学家。其历时19年所编著的《朱子纲目注义》122卷,被认为是历代史学考注的“最全备者”。《畿辅通志》中载有《王应鲸传》,语近两千言,占六页,文中对其立身、治学、为政等诸多方面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早年艰辛,立志读书

王应鲸祖籍古北口外小兴州,明永乐年间迁居赵北口,遂占籍。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王应鲸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幼酷爱读书。《畿辅通志》载:“家苦贫,常取庙中断香照读”。由于家里没钱供他买书,所以“凡四子五经皆手抄”。尽管如此艰苦的学习条件,不但王应鲸的学问日益精进,而且对他后来刚毅性格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雍正十年(1732年),16岁王应鲸考中秀才,被荐入任邱县学读书。19岁,顺天府乡试高中举人。在此后的3次进京会试中,王应鲸便再没有考中,逐渐看淡了仕途。考取功名本是中国古代文人的至高追求,王应鲸第三次会试失利时也只有26岁(周岁25),按说还算很年轻。他之所以放弃科举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他看透了官场腐败和当时科举的弊端,对于做官失去了兴趣;二是他认为个人最大的得失在于读书,而不在于考取功名。《畿辅通志》载:王应鲸幡然曰“何能舍己事而逐浮名焉”。

王应鲸放弃仕途追求以后,反而更加一心一意的读书治学,他博览古今典籍,积书数千卷。家境本不富裕的王应鲸,为了购买书籍,常常连自己的衣服都卖掉。《畿辅通志》载:“时典衣购买,肩负以归”。像这样以书为伴、乐守清贫的生活不仅伴随着王应鲸的早年,而是终其一生都没有改变过。

中年著书,始成巨著

从乾隆七年到乾隆三十五年间,王应鲸多次被举荐为官,均被之拒绝。对于一个家境贫寒的书生来说,要抵御住功名利禄的诱惑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而王应鲸却从未动摇。在此期间,他专心读书,考证典籍,并将读书心得编写成书,其中最具影响的就是《朱子纲目注义》122卷。

《朱子纲目注义》是一部历史通鉴学注释类著作,主要是对前代史学著作修正和注解,“补其缺漏、正其谬戾、易其失次、汰其重出”。该书编纂共历时19年,“自壬戌(乾隆七年,1742年)乃今(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日夜不倦,始克成编”。这部著作考证前人所载的史料信息数万条,补缺漏2418条,修错误590条,被认为是清代史学考证的最高成就。

该书一经告成,便在当时的文人群体里产生了轰动,尤其是在以纪晓岚、李中简、边连宝、钱陈群等人为首河间府文人中间,对这部著作更是倍加推崇,纷纷像朝廷举荐。时任和硕简亲王的德沛(乾隆堂兄),在看过这部书之后,惊叹的称赞王应鲸为“紫阳功臣也”。大学士杨述曾举荐其为通鉴辑览馆编修,王应鲸坚辞不受。寿民傅忠(此人史料不详,是乾隆皇帝非常敬重的一位百岁老人)将这部书进献给了乾隆皇帝,乾隆遂命刘统勋、刘伦等进行逐条核准,证明王应鲸所勘修的内容准确无误。

王应鲸除精于史学考注之外,还精于韵学,其编著的《韵法准说》1卷、《唐宋八家公暇录》6卷等,被纪晓岚称之为:“此数百年一人独造之境也”。另外,在王应鲸中年和晚年时期还编著有《通鉴纲目注证》4卷、《春秋说》4卷、《周易集义》2卷、《春秋集义》4卷、《慎修录》8卷、《群书广注》1卷、《子夏易考》1卷、《韩婴易考》1卷、《颜子章句》1卷、《说冤录集注》刊本4卷、《余事诗集》4卷、《桐山集》4卷、《暗斋余文》1卷等十几部著作。

【赵北口历史人物】:文人楷模王应鲸

王应鲸撰文《福鼎考试记》

晚年为官,恩泽一方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54岁的王应鲸奉旨选为福建福鼎知县。虽然他无心仕途,但皇命难违,只得万水千山前往福建赴任。

福鼎县环山近海、双溪夹流,经常受到水患侵扰,故而土地贫瘠,百姓饥苦。王应鲸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治理水患,“乃重修卫城灞,增加缮筑”。将原有堤坝加高加厚加长,内外砌石加固。乾隆四十年(1775年),堤坝修葺完成,此后福鼎县再无水患。福鼎百姓感念王应鲸的恩德,泐石立碑以纪其功德,将福宁郡守李拔亲撰《重修福鼎城东石坝记》刻于其上。

另外,王应鲸在福鼎期间还十分注重教育。他不仅捐资重修了桐山书院,招收文童三百五六十人,还亲自主持授课和考试。王应鲸一有闲暇,便漫步在桐山书院里,听文童们那朗朗的读书声。他还曾专门题诗到:“满院颷凉秋气生,动人最是读书声。地分南北乡音迥,吟徹东西逸韵清。开我襟怀唯乡籁,慕渠头角各峥嵘。何当雨露滋培厚,玉树森森发秀英。”

在王应鲸到任以前的20年里,福鼎一共换了14任知县,而王应鲸却前后在福鼎留任了8年。期间,福建巡抚雅德多次要为王应鲸升职,皆力辞而不就。王应鲸在福鼎任职期间生活过的非常清苦,《畿辅通志》载其“贫不能自存”。县里的老百姓都争抢着给他送米,他就写一些诗词回赠以作报答。乾隆四十年(1775年),积劳成疾的王应鲸引病请辞,吏部安排他在京师养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福鼎百姓联名上书,恳求朝廷再派王应鲸为福鼎知县。至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王应鲸因年是过高再次请辞。

《畿辅通志》载,王应鲸辞官回乡前,福鼎老百姓“作长生位于文昌神祠祀之”。“及归,邑人募金六百,给舟车,遣二役送还里。”。正值回乡修墓的吏部尚书蔡新(福建漳浦人),“重其德”,亲引二役送王应鲸回到了赵北口。回乡以后,王应鲸生活依然窘迫,“晨炊常不继”,然而他却每天读书吟诗,“意恬如也”。

王应鲸轶事

1、吟诗得王港

乾隆二十六年,乾隆皇帝到白洋淀举水围,王应鲸奉旨随扈。期间,河间名士纪晓岚将王应鲸引荐给乾隆皇帝。乾隆早听说王应鲸素有大才,命其吟诗以助兴。王应鲸当即吟道:“燕南赵北口谣传,十二虹桥色映天。广惠碑亭留禹迹,恩波万顷漾清涟。”诗中用短短的28个字,囊括了赵北口的名称以及历史由来,而且描绘了古镇的美丽景观,同时也表达了对康乾两位圣主的感恩之情。乾隆听罢非常高兴,对王应鲸的才学也很赞赏。于是,降旨将赵北口西南一侧的水淀赏赐给王应鲸,并命名为王港淀(赵北口村民呼之为wáng jiǎ)。

2、义全烈妇

王应鲸在福鼎任职期间,有南溪人吴永祚女,自幼就与浙江人魏文恭订婚。因为魏文恭家境贫寒,吴永祚便有了悔婚之意。又有本县富绅黄光祖看上了吴永祚的女儿,便以利相诱,吴永祚答应了下来。

没想到,黄光祖把吴永祚的女儿娶到家以后,吴永祚女引刀刺颈,坚决不从。王应鲸听说以后,斥责了吴永祚和黄光祖的不仁行径。同时把魏文恭召至面前,捐俸数十金给其作为聘礼,并亲自为有情人主持了婚礼。福鼎百姓闻之无不拍手称赞。

在《畿辅通志》第236卷中还载有王应鲸几个断案的小故事,读者感兴趣可自行查看,这里不再累述。

感 悟

王应鲸一生有三个主要特点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一是,为人正直,具有明显的文人气节。他不贪图功名利禄,而是乐守书山学海,即使自己的生活过的非常清苦,也可以恬然自适。

二是,他勤奋好学,博览古今书籍,仔细研读,认真考证,终成一代巨儒,被世人所认可。

三是,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他在福鼎的所作所为至今为当地老百姓所称道。他捐俸修建桐山书院,并经常自助当地穷苦百姓。以至于,他在“贫不能自存”的时候,有本地陈姓富户欲以“千五百金免刑”,王应鲸也坚辞不受。

因此,可以这样说,王应鲸不仅是一代文人的楷模,也是我们所有人学习的典范,更是为官者引以为鉴的榜样。

作者:李红泽

本文作者:白洋散人(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9685280930136583/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乾隆   历史   清朝   读书   康熙   雍正   纪昀   任丘   刚毅   刘统勋   历史学   耿直   福建   服装   朱熹   德沛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