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清朝最后一位文正:状元出身,光绪皇帝老师,北大首任校长(夏同善翰林第)

网络整理 2022-06-04 最新信息

“文正”是文人大臣的最高谥号,是无数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对象。当年,明朝大臣李东阳在死前获知皇帝有可能会授予他“文正”谥号时,感动得老泪纵横。

清朝享国近300年,一共授予了8位大臣“文正”谥号。这8位大臣分别是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其中,孙家鼐是清朝最后一位“文正”。

清朝最后一位文正:状元出身,光绪皇帝老师,北大首任校长

孙家鼐

孙家鼐,字燮臣,寿州(今安徽省寿县)人,生于1827年。那一年是道光七年,世界风云激荡。清军在南疆重镇喀什噶尔与张格尔叛军激战,收复了喀什噶尔、英吉沙、叶尔羌、和田等地。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写出了剧本《克伦威尔》。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则发现了布朗运动……

孙家鼐出生书香之家,自然要以科举为要事。不过,孙家鼐几次进京参加会试,均铩羽而归,几乎就要放弃了。由于大哥孙家泽、二哥孙家铎相继考上了进士,给了孙家鼐极大的鼓励,让他更加勤奋地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1859年,32岁的孙家鼐不但考上了进士,还取得了殿试一甲第一名的好成绩,荣获状元殊荣。

清朝最后一位文正:状元出身,光绪皇帝老师,北大首任校长

科举考试

一般来说,状元的起点比较高,在官场上的前途也比较好。孙家鼐考中状元后,官场之路走得顺风顺水,历任工部、礼部、户部、吏部、刑部尚书,官至正一品的文渊阁大学士,相当于拜了宰相,位极人臣。

孙家鼐一生经历过咸丰皇帝、同治皇帝、光绪皇帝三朝。光绪皇帝即位时,年龄还小,不到5岁,需要接受教育。从1876年开始,光绪皇帝被送到毓庆宫读书,师傅最初是内阁学士翁同龢和兵部侍郎夏同善。1878年,夏同善奉命视学江苏,以孙家鼐替而代之。孙家鼐便成了新的帝师。

清朝最后一位文正:状元出身,光绪皇帝老师,北大首任校长

光绪皇帝

就凭成为帝师这一点,孙家鼐成了寿县人的骄傲。他所获得的状元头衔,反而被许多人遗忘了。这很好理解。相比较而言,状元常有,而帝师不常有。

帝师却并不好当。光绪皇帝年纪还小,天性好玩,不爱读书。别人都拿他没有办法。因为这个学生太特殊,打又不能打,骂又不能骂。孙家鼐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发明”了一个办法:每天将光绪皇帝的表现记在小册子上,拿给慈禧太后看。慈禧太后对光绪皇帝管束得非常严厉,动辄打骂。

三番四次后,光绪皇帝“变乖”了。

清朝最后一位文正:状元出身,光绪皇帝老师,北大首任校长

慈禧太后

在长时期的共处后,光绪皇帝与孙家鼐的关系非常好,形同父子。中日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成为时代潮流。光绪皇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建议下,发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涉及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等各领域的改革,在教育领域最大的成绩是创办了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鉴于此,光绪皇帝任命孙家鼐为京师大学堂的首任管学大臣(相当于校长)。

清朝最后一位文正:状元出身,光绪皇帝老师,北大首任校长

京师大学堂

孙家鼐接受过四书五经的旧式教育,满腹诗书,对新式教育并无什么研究。但是,孙家鼐担任京师大学堂首任管学大臣后,聘请许景澄任中学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西学总教习,在《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提出了“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计划设立10 门主科、10 门附科,达到“乃欲培植非常之才,以备他日特达之用”的办学目的……

不幸的是,戊戌变法如昙花一现,就匆忙谢幕了;幸运的是,在孙家鼐等人的力争下,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成为戊戌变法唯一保留下来的成果。

清朝最后一位文正:状元出身,光绪皇帝老师,北大首任校长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追究“帝党”一派的责任。孙家鼐因其温和、保守的态度,没有被追究责任。不过,孙家鼐在慈禧太后“废帝立储”后极为失望,主动称病告退。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逃到西安。孙家鼐随后赶到西安,任职礼部尚书。《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回到京城,孙家鼐随行。

1909年11月29日,孙家鼐病逝于京城,享年83岁。朝廷追加谥号为“文正”。短短两年内后,武昌起义爆发。孙家鼐终生守护的清朝摇摇欲坠,直至覆灭。

就这样,孙家鼐成了清朝最后一位文正。

Tags:孙家鼐   清朝   慈禧太后   北京大学   辛丑条约   帝师   夏同善   寿县   杜受田   李东阳   明朝   文化   奥利弗·克伦威尔   李鸿藻   经济   西安   张格尔   刘统勋   全民悦读有奖征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