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春秋争霸战争(四)吴越争霸-(3)卧薪尝胆(破釜沉舟的主人公是谁)

网络整理 2022-05-31 最新信息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十一月庚辰(二十九日),吴军攻入楚都郢(今湖北荆沙荆州区西北十里纪南城)。吴军上下深为楚国宫室之富,姬妾之美所震惊,遂大肆抢掠奸淫,王弟夫概同公子山争夺子常的令尹府,还差点打起来。

吴国君臣以尊卑次序,分居于楚国各宫室,抢掠楚国君臣妻妾而淫,《谷梁传•定公四年》载:“君居其君之寝,而妻其君之妻。大夫居其大夫之寝,而妻其大夫之妻。”《左传•定公四年》也载:“吴入郢,以班处宫。”阖闾甚至还动起了楚昭王母亲伯嬴的脑筋。

伯嬴,亦称孟嬴,秦哀公长女,本是楚平王为太子建聘下的妻子。楚平王闻其美貌,在费无极的撺掇下,就很不厚道的半路截胡,纳为己妃。《列女传•贞顺传•楚平伯嬴》载,阖闾胜楚,“入厥宫室,尽妻后宫”,不知怎么就想到了伯嬴,于是就命伯嬴侍寝。伯嬴闭门,持刃自守,义正辞严的痛斥阖闾,说为天子、公侯者,当为天下表率,知礼义廉耻,“今君王弃仪表之行,纵乱亡之欲,犯诛绝之事,何以行令训民”?并表示“生而辱,不若死而荣”。阖闾被伯嬴噼里啪啦一通教育,自己也感觉不好意思,于是下令不得惊忧伯嬴。

春秋争霸战争(四)吴越争霸——(3)卧薪尝胆

(伯嬴影视形象)

伍子胥几经周折,找到了楚平王的墓葬,掘出棺木,暴尸于荒野,与伯嚭鞭平王尸以泄愤(一说鞭墓),并怂恿阖闾焚毁楚国宗庙,搬走楚国的宝器典章。楚人本来不满楚国的虐政,及见吴国君臣的倒行逆施,对吴仇恨油然而生,楚人无一降吴者,起而反抗。如此数月,吴始终不能安抚楚人。

楚国大夫申包胥原本和伍子胥是朋友,吴军入郢后,便逃往山中躲藏,他派人大骂伍子胥:“子(你)之报雠(仇),其以甚乎(太过分了)……今至于僇(lù)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意思是,你为了报仇,竟弄到侮辱死人的地步,真是伤天害理到了极点。为了实践自己对伍子胥所说的“子能复(颠覆)之(楚国),我必能兴之”(《左传•定公四年》)的誓言,他不畏艰险,“上峭山,赴深溪,游川水(泅渡湍急的河流)”(《淮南子•修务训》),孤身长途跋涉,赴秦乞师救楚。秦哀公不肯答应,他昼夜立于宫外,伏墙哭诉吴军恶行,七日七夜哀声不绝,终于感动了秦哀公,命大夫子蒲、子虎率兵车五百乘,南下救楚。

春秋争霸战争(四)吴越争霸——(3)卧薪尝胆

(申包胥影视形象)

周敬王十五年(公元前505年)六月,秦军在沂(今河南正阳)大败夫概。同月,楚大夫子西(公子申)又在军祥(今湖北随县西)打败吴军。七月,秦、楚联军顺手牵羊,灭掉了唐国。

秦军纵横于方城(自今河南叶县西南,沿东南方向,迄泌阳东北的防御城墙)内外,楚军出没于汉水南北,而越王允常也趁吴国内空虚之际,举兵入吴。吴军前有楚、秦,后有越,穷于应付,战场形势已趋不利。夫概又乘机跑回吴国,自立为王。阖闾腹背受敌,后院起火,焦头烂额之下,不得不命全军撤回吴国。

至此,这场历时十个月的大战终于落下帷幕。当年九月,楚昭王回到郢都。此时的郢都已残破不堪,城外白骨遍野,城内宫阙半毁。

阖闾撤军回国讨伐夫概,夫概兵败逃往楚国。楚昭王将夫概封于堂溪(今河南西平西),就是后来的堂溪氏。越王允常奇袭吴都(今江苏苏州),见阖闾引兵东归,也就撤兵回越。

周敬王十六年(公元前504年),阖闾遣太子夫差(注见文末)率军,再次讨伐楚国。四月己丑(十五日),夫差击破楚军舟师,俘楚水军统帅潘子臣、小惟子及大夫七人,攻取楚国的番(pó)邑(今赣东北一带,中心地域在江西鄱阳)。楚国震动,君臣恐惧,为避吴军兵锋,楚昭王被迫迁都于鄀(今湖北宜城东南),但仍称之为郢。

阖闾自登上王位,即制定了结好北方诸国、先破楚、后图越的战略方针,实践也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正如越国大夫范蠡所分析的那样:“齐虽不亲,外为其救;晋虽不附,犹效其义。夫内臣谋而决仇其策,邻国通而不绝其援,斯正吴之兴霸。”(《吴越春秋•卷八•勾践归国外传》)齐国虽与吴不甚亲近,却是吴国的一大强援;晋国虽然不附于吴,却仍然与吴交好。吴内有谋臣为其决策,又有强邻可以作为外援,这样的形势又怎能不利于称霸。因而史载,“当时是,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彊(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威震华夏。

周敬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年),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践继位。雄心勃勃的吴王阖闾为遂行“南服越人”的方针,报入郢时越袭吴之仇,亲率大军攻越。不料在檇(zùi)李(今浙江嘉兴附近)中计大败,被越大司马灵姑浮斩落脚趾,伤重而死。临死前,他嘱咐太子夫差勿忘杀父之仇,并托伍子胥辅佐夫差。

吴国领土广大,兵强马壮,实力远超过越国,却在檇李战败,这使得夫差认识到,越国已成为吴国最大的后顾之忧,要争霸中原,必要先灭掉越国。因而他继位以后,继续任用伯嚭为太宰,伍子胥为相国,秣兵历马,练习战射,积极准备攻越。

春秋争霸战争(四)吴越争霸——(3)卧薪尝胆

(吴王夫差影视形象)

越王勾践,姒姓,本名鸠浅,又作菼(tǎn)执。司马迁认为他是大禹的直系后裔,其祖先是夏少康帝的庶子无余。大禹巡行天下,登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朝见四方诸侯,死后就葬在这里。夏启建立夏朝,传至少康帝时,为延续禹王陵的守护与祭祀,便封其庶子无余于会稽,号曰“禹越”。《史记正义•卷四十一•越世家》引贺循《会稽记》云:“少康,其少子号曰于越,越国之称始此。”《吴越春秋•卷六•越王无余外传》也认为:“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有学者不同意司马迁的说法,认为早期的于越部落被视为“蛮夷”,与中原夏禹毫不相关,“越为禹后”纯属无稽之谈,是勾践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西南琅琊镇)以后,为了称霸中原跻身大国之列的自我标榜。

越国前期的核心统治区域主要在今天的浙江绍兴、金华周边地区。经历二十多代后,传到允常时,接受中原各地先进生产技术,发展农业、陶瓷业、纺织业、编织业等,尤重冶炼业和造船业,国力渐趋强盛。于是允常称王,开始向外扩张,与吴国发生矛盾,并相互攻伐。其中固然有晋联吴制楚、楚联越制吴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双方利益的冲突。正如伍子胥所言:

吴之与越,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松江、钱塘江、浦阳江)环之,民无所移(无处迁徙),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是不能改变的事实)……夫上党(意指中原)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国语•越语•勾践灭吴》】。

可见吴国将越国视为扩张领土的首取之地。所以早在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构建阖闾大城(今江苏苏州木渎镇)时,“欲东并大越,越在东南,故立蛇门以制敌国”(《吴越春秋•卷四•阖闾内传》)。无独有偶,越国君臣也有类似想法。越大夫范蠡说:“吴越二邦,同气共俗,地户之位,非吴则越。”(《越绝书•卷七•越绝外传记范伯》)亦是说两国民风习俗相同,地理位置又紧密相连,要向外扩张,必然是一山不容二虎。

春秋争霸战争(四)吴越争霸——(3)卧薪尝胆

(孙武、伍子胥影视形象)

吴之攻越,由来已久。吴王余祭(zhài)时期,吴军总是对俘获的越人施以酷刑,被俘越人处境甚于奴隶,故总想寻机进行报复。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吴人伐越,获俘焉,以为阍(hūn),使守舟。吴子余祭观舟,阍以刀弑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所谓的“阍”,即守门奴。吴王余祭伐越,抓获越人俘虏,让他做了传达室门卫,看守船只。余祭乘船视察水军,这人刚好在船上,于是行刺余祭。

周敬王十年(公元前510年)夏,时值越王允常在位,雄心勃勃,整军经武,伺机而动。吴王阖闾计划在伐楚之前削弱越国,于是大举伐越,允常猝不及防,大败于檇李。这是吴对越大规模用兵的开始,吴、越间的矛盾骤然激化。周敬王十五年(公元前505年),允常趁吴国兴兵伐楚、国内空虚之际,发兵入吴。自此吴、越两国怨恨加深,战争日益频繁。

勾践继位后,任用楚人文种、范蠡革新内政,国力渐强。听说夫差励精图治,日夜练兵,备战复仇,遂不听范蠡劝阻,决定先发制人,趁吴兵未出,抢先伐吴。夫差闻讯,悉发水、陆精锐迎击越军。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春,双方在夫椒(今江苏苏州西南太湖中椒山)展开激战,越军大败。吴军乘胜直捣越都会稽(今浙江绍兴),攻破会稽城,勾践仅以五千残余退守会稽山,被吴军团团包围【注:夫椒为太湖中椒山,历来史家多无争议。唯《史记索隐•卷十•吴太伯世家》说法不同,云“太湖中椒山,非战所夫椒山”,认为“夫差……伐越,当在越地,何乃不离吴境,近在太湖中”?又引贾逵云,当在“越地,盖近得之,然其地缺,不知所在”】。

此时勾践完全没有了出兵前“吾已决之矣”(《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那种斩钉截铁的气魄,他哭丧着脸问计于范蠡和文种,如何才能苟全性命。范蠡要勾践卑辞厚礼向吴乞和,如吴人不许,只能举国降吴,以身追随吴王,徐图转机。文种建议用重金贿赂贪财的吴国太宰伯嚭,让他从中通融劝说吴王,促成和议。勾践已无计可施,万般无奈之下,只得派娴于辞令的大夫文种作全权代表入吴乞和,表示愿意携妻儿入吴为臣,同时以美女、财宝贿赂伯嚭,求他劝说吴王允许越国作为吴国的属国。

夫差准备答应,但遭到伍子胥的反对,表示“勾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左传•哀公元年》)。他提醒夫差,吴、越两国相邻,世代为仇敌,勾践又非常注意亲近臣下,很会收买人心,而且施恩惠、行赏罚各得其人,如今穷途末路,正是“天以越赐吴”(《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不趁现在灭亡越国,将来必然后悔。

文种向吴王表示,如果吴不允越王的请求,勾践“将尽杀其妻子,燔(烧)其宝器,悉五千人触战(决一死战)”。正在两方僵持不下时,接受了越国贿赂的伯嚭出来帮文种说话了,他劝吴王:“越以服为臣,若将赦之,此国之利也。”伍子胥再次阻止,说:“勾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但急于北上与齐争霸的夫差又怎么听得进伍子胥的劝告呢!最终听从了伯嚭之言,许越国议和,两国订立盟约,吴军撤兵回国。伍子胥为此痛心疾首的说:“越十年生聚(繁衍积聚),而十年教(育)训(练),二十年之外,吴其为(荒)沼乎!”(《左传•哀公元年》)意思是说,越国得此缓解之机,用以培养国力,积聚力量,必能卷土重来,吴国将要灭亡了。

春秋争霸战争(四)吴越争霸——(3)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影视形象)

夫差不趁此时机灭越,是战略上最大的失策,这是他亡国丧身的起点。吴既志在北威齐、晋,就应当彻底解除后顾之忧,扩大领土,增强实力,然后全力以赴,争霸中原。当时齐、晋距离吴国遥远,对吴没有直接的威胁,时机既不紧迫,自无放弃已到手的越国,急急忙忙转而向北对付齐、晋的必要,这与晋国魏绛和戎的时机大不相同。晋国北面的戎族当时没有定居,也无出色的核心领导人物,不足为后患;而楚国伐陈,晋必须相救,如灭戎则误援陈的时机,所以必须暂时安定一方,抽出力量对付另一方,这是符合内线作战原则的。而夫差此时,时间和形势完全许可从容灭越,若不一劳永逸灭越安定后方,就始终未脱出两正面作战的困境,这是非常错误的。

夫差在否决伍子胥的意见,允许存越时说:

孤将有大志于齐,吾将许越成,而无拂吾虑。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国语•吴语•吴王夫差与越荒成不盟》】。

夫差在这里告知诸大夫,他准备征服齐国,所以同意了越国讲和的请求,希望诸大夫不要干扰他的决策。如果越国能就此改弦更张一心事吴那最好。如其不然,待征服齐国后,还可以回师讨伐它。

可见得,夫差明知越国“改”与“不改”都有可能,若越“不改”而吴又远出争霸,则吴后方空虚,便有越从后袭击的危险,那时能否及时回军讨伐既是疑问,能否战胜又是问题。若多留兵力防备越国袭击,就会削弱北上争霸的力量,甚至可能两方面兵力都不足,攻既不克,守亦不固,从而两头失误。所以,夫差这一战略上的失策是他霸业不终的重大原因。

周敬王二十八年(公元前492年),勾践自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被围,卑词厚贿向吴称臣请为属国后,带着妻儿以及范蠡启程前往吴国臣事夫差。范蠡,字少伯,楚国三户(今河南南阳淅川滔河乡)人。虽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文武双全。因不满楚国政治黑暗,与楚宛令文种一起投奔越国。夫差很欣赏范蠡,想劝范蠡投身事吴。但范蠡不为所动,坦然拒绝,表示“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吴越春秋•卷七•勾践入臣外传》),能够得保性命,已经心满意足。

春秋争霸战争(四)吴越争霸——(3)卧薪尝胆

(范蠡影视形象)

勾践夫妇与范蠡白天劳作,夜晚则囚居于石屋。勾践“服犊鼻(长至膝下的裤子,类似如今的七分裤),著樵头(樵夫束发头巾),夫人衣无缘(没有花纹修饰)之裳,施(穿)左关(左衽)之襦(短衣)。夫斫剉(剁切草料)养马,妻给水、除粪、洒扫。三年不愠怒,面无恨色”。勾践夫妇穿着奴仆的粗布衣裳,干着粗重农活,夹着尾巴做人,毫无怨言。即便“阶级滑落”到了这种地步,勾践与妻子、范蠡之间行为举止,仍“君臣之礼存,夫妇之仪具”。夫差常暗中登高,伺察他们的行动,见了不禁赞叹,说“越王者,一节之人;范蠡,一介之士,虽在穷厄之地,不失君臣之礼。寡人伤(怜悯)之”(《吴越春秋•卷七•勾践入臣外传》)。意思是,勾践是个有操守的君主,范蠡是个有骨气的臣子,虽然身处困顿之境,却不失君臣之礼。唉!寡人真是伤不起啊。

就这样,勾践在吴“任劳任怨”三年,夫差以为他真心“悔过”,就想将他释放回国。伍子胥以夏桀囚汤而不诛,商纣囚文王而不杀,最后反被灭国的前车之鉴,劝谏夫差不要重蹈桀、纣的覆辙,应趁早杀掉勾践。正好这时夫差生了病,三个月不见好,所以把这事就搁下了。勾践心中害怕,问计于范蠡,范蠡就出了个让勾践尝粪的主意。于是勾践通过伯嚭,觐见了吴王。正好赶上伯嚭捧着夫差的大小便出来,勾践“即以手取其(小)便与恶(大便)而尝之”,然后喜笑颜开的说,大王之病不日便可痊愈。夫差问,你咋知道?勾践说,人之粪便都是顺应四季时气作物,“逆时气者死,顺时气者生。今者臣窃(偷偷的)尝大王之粪,其恶味苦且楚酸”,正好应了春夏之气。夫差大悦,夸道:“仁人也。”(《吴越春秋•卷七•勾践入臣外传》)你真是个好人啊。当即下令将勾践迁出石屋,妥善安置居处。不久,夫差果然如勾践所言,病体痊愈。通过这种自侮的方式,勾践终于被释放回国【注:“勾践尝粪”只见《吴越春秋》,不见于其他史料】。

此时的越国百废待兴,勾践以范蠡治军旅,文种治国政,生聚教训。他颁布法令,奖励生产,充实国力,“十年不收(赋税)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又鼓励生育,繁衍人口,“令壮者无娶老妇,老者无娶壮(年轻)妻”,就是不许搞老少恋。女子到十七岁不嫁、男子到二十岁不娶,其父母论罪处罚。“将免(娩)者以告,公令医守之”,有分娩者必须向政府报告,政府指派护士安胎、助产。生了男孩的,赏两壶酒、一条狗;生了女孩的,赏两壶酒、一头小猪。生多胞胎的,由政府助养,提供免费食物、母乳。“当室者(嫡子)死,三年释其政;支子(庶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百姓家如果嫡子死了,免除三年徭役;庶子死了,免除三个月徭役,而且勾践一定亲自参加葬礼。并规定,凡是“孤子(鳏夫)、寡妇、疾疹(困苦)、贫病者,纳宦其子”(《国语•越语•勾践灭吴》),就是所有五保户家庭,由国家发给粮食,提供生活费用,教育其子女。同时还开展“春风送温暖”行动,经常装载粮食和肉,乘船出行,到处布施。

夫妇二人身为表率,身着布衣,耕田播种,养蚕织布,劝农积谷,与民同劳,“施民所善,去民所恶”(《国语•吴语•夫差伐齐不听申胥之谏》)。他自己“食不加肉,衣不重采(华丽)”(《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却厚待四方来士,对那些有才能的人,“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国语•越语•勾践灭吴》)。他劳神费力,忧心苦思国政,“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时刻提醒自己不忘会稽之耻。

勾践在励精图治的同时,又恭谨备至,不遗余力的麻痹夫差。他进献美女西施、郑旦,使其疏于政事;赠送木料,耗费吴国人力、物力兴建宫殿;散布谣言,离间吴国君臣。越国谷物欠收,向吴国借粮,一来济国内之急,二来抽空吴国储粮,第二年却将上等粟米煮熟还给吴国。夫差见谷种粗大,还以为越国真守诚信,下令将粟种分发给百姓种植,结果颗粒无收,次年吴国大闹饥荒。

春秋争霸战争(四)吴越争霸——(3)卧薪尝胆

(浣纱双姝•西施影视形象)

勾践种种阴谋手段,用心之深刻,为历史所罕见。而阴谋得以顺利施展,太宰伯嚭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伯嚭,子姓,伯氏,原是楚国人。楚令尹子常受费无极谗言,杀了左尹郤宛,与郤宛同宗的伯嚭便逃到了吴国(注:《史记•吴太伯世家》、《伍子胥列传》称伯嚭为伯州犁孙、伯郤宛子。此从《楚世家》),经伍子胥举荐,受到吴王阖闾的重用。但大夫被离对伯嚭很不放心,他问伍子胥:你觉得伯嚭可以信任吗?伍子胥说:我和伯嚭都是受人迫害,同病相怜,为什么不信任他呢?被离不以为然,他提醒伍子胥:“吾观喜(伯嚭)之为人,鹰视虎步,专功擅杀之性,不可亲也。”(《吴越春秋•卷四•阖闾内转》)认为伯嚭本性贪佞,专功而擅杀,如果重用他,恐怕日后会受到牵累。伍子胥当时并没有把被离的话放在心上,他怎么也没料到,自己会在三十年后死在伯嚭的手里。

“卧薪尝胆”小议:

《左传》、《国语》都没有关于勾践卧薪尝胆的叙述。《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有“尝胆”之事,但没提“卧薪”。“卧薪尝胆”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一文中:

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

苏轼为孙权虚拟了一封书信给曹操,在信中发挥想象,戏说孙权“卧薪尝胆”,其内容与勾践毫不相干。南宋吕祖谦在《左氏传说》和明朝张溥在《春秋列国论》中倒是说到了“卧薪尝胆”,但主角是夫差,说夫差为报父仇,卧薪尝胆。总而言之,“卧薪尝胆”一词被延续下来,大肆渲染,故事越传越广。但苏轼也说过,“何必出处,想当然耳”。是真是假,已不重要,聊为茶余饭后之谈资。

春秋争霸战争(四)吴越争霸——(3)卧薪尝胆

(浣纱双姝•郑旦影视形象)

“吴大子终累”与“太子夫差”辨析:

《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载:“(吴王)十一年(公元前504年),吴王使太子夫差伐楚,取番。楚恐而去郢徙鄀。”而《左传•定公六年》则载:“四月己丑,吴大子终累败楚舟师……楚国大惕(恐惧)……于是乎迁郢于鄀。”大子,即太子。杜预注:“终累,阖庐子,夫差兄。”鲁定公六年,也就是公元前504年。此后,《左传》再未出现“终累”其人,出现的反而是“(阖闾死后)夫差使人立于庭,苟出入……”由此推测,终累与夫差的关系可能为:

一、在鲁定公六年至阖闾死亡的鲁定公十四年之间,终累死亡。

二、如杜预所言,二人为兄弟。

三、终累与夫差,为同一人。对照《史记》与《左传》,两者所记战争:(1)时间相同,都为公元前504年。(2)战争结局相同,楚迁郢都于鄀。(3)吴军统帅身份相同,都为太子。(4)所不同者唯统帅名字而已。因此当为同一事件。

但《吴越春秋•卷四•阖闾内传》又在阖闾与夫差之间,增加了一个辈分人物——太子波。其载,阖闾“复谋伐齐”,齐景公在吴国的胁迫下“使女为质于吴”,于是阖闾“为太子波聘齐女”。《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七章》印证了这条记载,说齐景公表示,“既不能(命)令(别人),又不(接)受(别人的)命(令),是绝物也(只有绝路一条了)”,于是被迫“涕出而女于吴”。《吴越春秋》还说,“女(年)少思齐,日夜号泣,因乃为病。阖闾乃起北门,名曰望齐门”,这就是苏州城北望齐门的来历。但建了望齐门后,齐女“病日益甚,乃至殂落”,临死前齐女再三嘱托,“葬我于虞山之巅,以望齐国”,这就是常熟虞山齐女墓的渊源。齐女死后,“太子亦病而死”。上述《吴越春秋》的记载,在《春秋》及《左传》中,均无踪迹可寻,而《孟子》确又证实阖闾“复谋伐齐”、齐女“为质于吴”的存在,似乎是在说明这位“太子波”专为一场凄美爱情而来,“特意”为后世的“齐门”、“虞山齐女墓”古迹奠定人文基础。

太子波病死后,太子波的儿子夫差浮出水面。《吴越春秋•卷四•阖闾内传》载,阖闾为了选定接班人,犹豫不定,“波太子夫差日夜告于伍(子)胥……”求教谋立之策。徐天祜在其《吴越春秋音注》中云:“夫差为太子波之子,此‘太子’下当又有‘子’字……‘波太子夫差’应为‘波太子子夫差’。”俞樾则在其《春在堂全书》之《曲苑杂纂•卷十八•读吴越春秋》一文中认为徐天祜所言为误,疑“波”字乃“次”字之误,“波太子夫差”实为“次太子夫差”,即夫差是波太子之弟。阖闾与夫差为祖孙说,不仅与《史记》、《左传》相左,且与杜预注相悖。

唐陆广微《吴地记•齐门》载:“昔齐景公女聘吴太子终累,阖闾长子、夫差兄也。齐女丧夫,每思家国,因号齐门。后葬常熟海隅山东南岭。”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三•城郭•齐门》载:“齐景公与吴战,不胜,以少女嫁吴太子终累,所谓涕泣而女于吴者。终累,阖闾长子,夫差兄也,早亡,齐女思家,吴王作此九层飞阁,令女登以望齐,故名。”这两部史志,在记载终累与齐女关系时,都倒置了《吴越春秋》齐女死于前,太子波死于后的顺序。其原因无非是这一时期,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儒家思想已成主流思想,断不能容忍一位王室接班人,竟然因为一个女人的死,而殉情式的步其后尘。因此,在前人《吴越春秋》的记载细节上做了改动,就是死也要死在女人前面,不仅可行,而且必要。既承续了杜预注,又抓住《吴越春秋》中足以为家乡人文添光增彩的齐女故事,同时还把《吴越春秋》中的“太子波”,改为“太子终累”,以便与《左传》接轨,如此则天衣无缝。只是这样一改,常熟虞山齐女墓就成了一座寡妇坟。

纵向梳理“吴大子终累”的问题,就会发现历代文献对这一问题不断叠加的过程。

先秦文献《左传》——突兀的出现了一个名字,此后再无记载。

西汉文献《史记》——以同一时间、同一结局、同一统帅身份,记载了同一战争,以此坐实“吴大子终累”与“太子夫差”为同一人。

东汉文献《吴越春秋》——杜撰了一个阖闾之子“太子波”,由于这一人物的出现,使得苏州齐门、常熟虞山齐女墓有了文化底蕴。

晋代文献《春秋经传集解》——以是为非,将“终累”与“夫差”改成兄弟二人。

唐代文献《吴地记》——一方面接受杜预说,一方面又不甘心拾人牙慧,独出心裁的把“太子波”等同“终累”,将终累与齐女死亡顺序倒置。

宋代文献《吴郡志》——毫无“创建”的完全照抄《吴地记》。

元代文献《吴越春秋音注》——错误的继承了《吴越春秋》阖闾、太子波、夫差为祖孙三代的说法,并穿凿附会。

清代文献《春在堂全书》——在否定《吴越春秋音注》的基础上,又从文字训诂的角度,为杜预圆说。

春秋争霸战争(四)吴越争霸——(3)卧薪尝胆

Tags:春秋战国   周敬王   允常   吴越   伍子胥   夫差   楚昭王   楚平王   勾践   阖闾   湖北   左传   申包胥   大禹   伯嚭   司马迁   河南   史记   列女传   唐国   不完美妈妈   泌阳县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