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明武宗-应州大捷是吹出来的?(应州大捷真实伤亡人数)

网络整理 2022-05-22 最新信息

今天是10月27日,历史上1491年10月27日,明武宗朱厚照出生。说到朱厚照,历史上的评价真是一塌糊涂。先看看明史上的评价

明自正统(土木堡)以来,国势衰弱。毅皇(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手除逆瑾,躬御边寇,奋然欲以武功自雄。然耽乐嬉游,暱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犹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而秉钧诸臣补苴匡救,是以朝纲紊乱,而不底于危亡。假使承孝宗之遗泽,制节谨度,有中主之操,则国泰而名完,岂至重后人之訾议哉。

这个评价简直是就差指着鼻子骂了。今天写这篇文章也不是为了给照哥儿洗地,就是想大致探讨下明武宗亲手杀一人的应州大捷。

关于应州大捷,有人说是文人黑他,有人说这是史官乱写,就拿我比较喜欢的一个up主小约翰可汗的观点,说是来抢劫的人没那么多,然后又被太监兄弟吹


明武宗-应州大捷是吹出来的?

这可能是很多明史研究者的通病,即过分信任正史。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为什么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一、明武宗的对手——“小王子”达延汗

这位仁兄是个很牛X的人,七岁继位,统一了蒙古,与右翼封建主之间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战争,最终统一蒙古。

在《蒙古黄金史》这本书上,记载其与明朝的交手只有一次,当然是被明军攻打,然后跑路的情形。


明武宗-应州大捷是吹出来的?

有人说这是与朱厚照的交手,我感觉不太像,我不太清楚蒙古黄金是这本书每个可汗的叙述的顺序,如果按照时间顺序,这段实在是太靠前了,更像是即位之初遇到的。更像是成化年间即1480年( 成化十六年) 达延汗继位之初的 汪直、王越讨伐蒙古


明武宗-应州大捷是吹出来的?

简单介绍下:成化十五年,满都鲁汗(满都固理可汗)去世。成化十六年,达延汗继位,蒙古社会人心不稳。二月,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的王越与太监汪直率兵21000 人,昼伏夜行,奔袭驻牧大同边外威宁海子周围的蒙古营地,擒斩600余人。当时,在威宁海子驻营的蒙古部众“自以不为寇,不虞官军之至”,结果被打得措手不及。

达延汗继位之初,内忧外扰。在解决了牵制自己的亦思马因太师(亦思蛮太师)后,就开始对明朝大同等地展开报复性的入侵。成化十九年五月,大同上报 “北虏”小王子欲纠率部落大举复仇”。七月十一日,(小王子)“率三万余骑寇边,东西连营五十余里”,十三日,进入明边。与明军“连战二日一夜”,明 军 真 亡 586 人,伤 1101人;达延汗方面被明军生擒 1 人,斩首 17 人。明朝上下造成巨大震动,“成化十九年,小王子复仇,大同官军大遭摧衄。”

当然,这个斩首和阵亡是两个概念,明朝以首级论军功,文末有详细介绍。打成这个样子,肯定是没办法下去割首级的。不过自此之后,双方交战不断,文献记载蒙古成规模地入犯明边明显增多,明边将也多有乘虚出边“烧荒”、“赶马”、“捣巢”行动。


明武宗-应州大捷是吹出来的?

孝宗继位后,达延汗在弘治元年五月写信要求上贡(其实是贸易),明朝准了之后,开始朝贡,直到弘治五年( 1492) 以后,小王子开始处理蒙古内部矛盾,在此期间,既未朝贡,也很少扰边,宣大一线边关相对平静。


明武宗-应州大捷是吹出来的?

1498 年( 弘治十一年),小王子嫌弃明朝给的少,开始转换态度,骚扰明朝,其实这个很扯淡,凭什么给你那么多?你脸大?主要是内部矛盾解决后开始转向向外入侵,历代游牧民族都是这个德行。

弘治十三年四月,“入寇大同,势甚猖獗,京师戒严,人心訩戄。” 十七日至二十三日在大同左卫 “大肆杀掠”五月中旬,“西自威远、平虏、井坪等卫所,东自阳和、天城、顺圣川,南至应、朔、山阴、马邑、浑源、蔚州、广昌等州县中间环屯列寨,绵亘千里,烟火聚落百万余家,旬日之间生产荡然,人畜殆尽。”

弘治十四年八月,“虏酋小王子等七八万骑从宁夏花马池深入固原迄南,分路抢掠,火光营盘数十余里。又且埋伏阻路,势甚猖獗。”

弘治十八年五月,“虏大举入寇宣府,营于牛心山、黑柳林等处,长阔二十余里”后,蒙古与明军“相距于虞台岭……诸军被围困六七日,人马饥乏……是役也,官军死者二千一百六十五人,伤者一千一百五十六人,失马六千五百余匹,掠去男妇、畜产、器械不 可胜计。”

正德四年冬十一月,犯花马池,总制尚书才宽战死。

正德六年三月,达延汗率部入河套,进犯沿边诸城堡,延绥纵兵侯勋、副总兵王勋等击却之,斩首六十四级。

正德九年秋七月,寇顺圣川,游击将军张勋、守备田琦、廉彪战死。同年八月,有拥众入宁武关,杀守备指挥陈经。九月,再犯宣府,都御史丛兰、总兵官白玉以计击却之。


明武宗-应州大捷是吹出来的?

正德八年 (1513 年) 三月十七日,“虏大举入寇”,“五月四日,复以五千骑从八股泉入,三千骑从靖虏墩入,六千骑从镇虏墩入,五百骑从沙河堡入,三万骑从碌碡河墩入,又三千骑从灭胡墩入,一万骑从沙沟墩入,二千骑从怀远墩入,复以百骑从接火窑山墩入,来往石佛寺堡、滑石岭、安边堡至东山村诸处,四散大掠”,“盖杀虏居民三千余人,所掠孳畜以数万计”。“大同三路地方,达贼蹂践连洽旬日,数百里烟 火荡然,盖数十年来未有受祸于此之惨者。”

正德十年八月,小王子犯固原。

正德十一年秋七月,犯蓟州白羊口等处,同年冬十月,虏二万骑分路掠偏头关等处,我军追袭败之于苛岚州,斩首八十余。

正德十二年二月,“虏七万骑分道入寇……虏于是自青边口出,凡攻破城寨二十处,杀虏三千七百四十九人,掠头畜二万三千五百有奇,阵亡及被伤官军三百八十一人,所获虏首仅九级。”

从历次数据来看,敌人很强大,但是仍然不排除有虚报敌情的嫌疑,毕竟死了这么多人,但是也是从死亡人数来看,敌人人数不少,且小王子军事才能不低。另外可以看出,小约翰可汗对此时人数的评价有所低估。且其在文中说的“从土木堡之变(1449年)后,明军战斗力已经明显下降,与游牧民族较量总是处于守势,这是历史事实”有两点不对,(1)战斗力下降的是京兵而非边军,(2)成化年间无论是趁火打劫还是犁庭辽东都不能算是守势,但是明朝穷(我之前文章提到过),以守为主。并且可以看到在应州之役前,明朝所受来自蒙古的军事压力是相当大的。


明武宗-应州大捷是吹出来的?

二、应州之战

厚照老兄的确有点东西,当正德十二年宣大边外再有虏情时,这位老兄便随即开始了巡边之旅。从某些地方讲,其巡边与豹房中以江彬、许泰为代表的边将势力的怂恿也有一定联系。之前说过,京营已经衰弱,所以明朝需要调边军镇压农民军,由于边军在镇压中原流民起义中起着主导作用,边军将领跟朱老兄的关系也越加密切。

正德十二年八月辛未,“上度居庸关,遂幸宣府,令太监谷大用守关,无纵出者。” 正德十二年九月戌朔驻跸宣府镇,随即营建镇国府。壬辰,上驻跸阳和城(直到应州之战)。

因有土木堡的前车之鉴,朱老兄出关前后对进行了军事部署, “戊辰,调右军都督府掌府事会昌侯孙铭中府掌印管事,提督神机营如故。出关后,又“命英国公张仑奋武营坐营管操。”

当然应州之战不只是朱厚照一个人的功劳,秋季是蒙古打劫的好时间,所以有秋防一说,防部署的重点。从正德十二年夏五月开始,明廷就开始了秋防部署,“辛丑,命参将萧滓统辽东兵驻宣府近地,先是总兵官刘晖往辽东选兵团操,令滓统之,以备调用,至是宣大有警,乃以所统兵赴宣府。”又命指挥金事王玺守备大同之天城城。六月, “命安远侯柳文防守古北口,署都指挥赵承序防守白羊口,华勋防守黄花镇,以虏在宣府近边住牧,沿边诸堡兵寡故也。” “癸巳,以都察院右金都御史张襜提督雁门等关兼巡抚山西地方” 七月, “及查得达贼大营七月以前俱在宣府边外住牧,八月以后俱起往西北大同境外住牧,大同镇巡官已曾遵守本部题准防御事宜,分布陈钰大同左卫城,周政威远城,朱銮平虏城,张绮井坪、朔州二城,张幌怀仁城,孙镇山阴、马邑二城,杭雄应州城,郑骠、麻循、高时各整部兵马相机应援,处置周密,极为有备。”

看看朱老兄的安排,“先是有旨会计宣大二镇粮草,务足主客兵马四五年支用之数,户部乃会府部大臣议处条上,一山东、河南起运临清、德州二仓为米十三万石,请益以太仓存留米二万石,每石收银八钱,以十万石补宣府,五万石补大同一山西专委布政司官一员督理宣大岁征粮草,额数完足,方许回任一两镇屯田岁入亦多宜令抚臣严督,屯田金事、管屯都指挥清查劝课,依期办纳,勿仍前玩惕一河东解盐课银岁解宣府八万两,大同五万两,今增五万于宣府一山西军职问发立功并文职人等所犯罪,因其轻重定为则例,俾各纳银给边一发太仓银十万两及遣科道官再查附余十万分送二镇,召商上纳粮,一收买粮草须及秋冬收成之时,可省官银之半。得旨,河东盐但遇盐花生发,不拘额数,尽力捞办分给二镇,太仓附余银准动支,不必差科道官,余如议。” ,即准备好充足的粮草。

应州之战前又 “有旨,发户部银一百万两输宣府,以备赏劳”(准备好赏赐), “看得辽东右参将署都指挥金事萧滓呈称原选调宣府征进官军来时各穿夏衣,即今八月,天气渐寒,缺钱置买绵花,乞要给衣御寒……今辽东官军自辽东远来,……何责其劾力杀贼,若辽东官军既准给与,其延绥官军连年调出在外,比之辽东官军,劳苦尤甚,若不一例准给,……庶使调出在外军人不受寒冻,缓急可用,正徳十二年八月二十八日具题,奉圣旨,……俱准照数与胖袄袴鞋,不为例,钦此” (准备好抗寒衣物,体恤士兵


明武宗-应州大捷是吹出来的?

武宗北游图

应州之战时,朱老兄发现之前朝廷部署的虽分布周密,但没有重点,兵力分散,难以抵挡大规模蒙古骑兵的冲击,所以进行了调整,“先是虏五万余骑营玉林将入寇,上在阳和闻之,命诸将分布要地,大同总兵官王勋、副总兵官张幌、……游击周政军威远,时九月戊戌也。”大概意思是①大同镇由大同总兵官王勋、副总兵官张税、游击孙镇驻守。

②聚落堡由辽东参将萧滓把守。

③天成卫由宣府游击时春驻守。

④阳和卫由副总兵陶杰、参将杨玉等驻守。

⑤平虏卫由副总兵朱銮驻守。

⑥威远卫由游击周政驻守。

蒙古方面:

从“圣驾巡边至今已经三十余日,昨日始传闻驾在阳和城,边外达贼拥众数万,离阳和三四十里下营,又纵贼数千,四出哨掠。”大致能从此看出蒙古军队数量。

蒙古军队到达大同后,发现大同、阳和防守缜密,便绕过了大同、阳和,分道从大同西北入侵(“达贼约有一万余从弥陀山迤东往西行走。”)

战役始末:

蒙古军队从大同镇西侧进攻,在孙天堡扎营,驻守在大同镇城的王勋等人随即率兵出战,在得知王勋部已经与蒙古军队交战之后,朱厚照马上派萧滓、时春等支援,周政、朱鸾尾随蒙军,伺机出战。又召集宣府总兵朱振等与在阳和的自己汇合,准备支援。

十月十八,王勋等部与蒙古军队遭遇,战于绣女村,王勋督军力战,蒙古军队朝应州方向撤退(这个是有问题的,从方向上看,应州更靠南边,据我猜测是王勋没打过,退回去了,蒙古军继续入侵)

十月十九,王勋等在五里寨与蒙军交战,蒙军分兵围王勋(应该是骑兵冲乱了阵型)。

十月二十日,早上起雾,王勋率军突围,进入应州。朱鸾等赶到,合兵一处。

十月二十一日,王勋等部合军出城寻战,与蒙古兵在应州附近的涧子村遭遇,开打。萧滓、时春、麻循等部来援,,被蒙军分兵阻挡。形式危机,正巧朱厚照赶来,明军士气大振,蒙古稍微后撤,天色已晚,安营扎寨。(这个可能说不清,可能是真的,毕竟来援军了)

十月二十二日,蒙古军队主动发起攻击,厚照兄亲自指挥,从辰时到酉时,大战百余回合,蒙古军见讨不到便宜,便开始撤退。

十月二十二日,厚照兄引兵追击,追到朔州、平虏,因为天气、将士疲惫所以退兵。


明武宗-应州大捷是吹出来的?

结果:先是圣驾还自塞外,乃于奉天门下陈示应州等处所获达贼器械诸物,令文武群臣纵观,又于文华殿前颁赐赏功银牌、彩段有差。

评价:时主兵部的王琼评价“正德十二年虏营仍住威宁海子,本部预奏设备,视正德十一年尤为周密,大同镇巡官哨探分布,亦中机宜,适车驾幸阳和,虏贼入应州……虽遇战,不获大捷,惜哉。意思是,布置很严密,但是没有收获大捷。

小结:其实吧,我觉得有这种可能,的确是打了好几天,而且战况很激烈,蒙古军队死伤不少,但是因为有第二条晋升渠道(作战勇猛)在,所以大家没有去割首级,所以看起来斩获并不是很大。至于有没有抹黑,我觉得可能没有抹黑,只不过首级没那么多而已,其他地方春秋笔法一下,让人觉得很荒唐。

想法:小王子回去基本上就死了,由于没有史料,并不能证明此战是否有小王子参与,因为小王子死蒙古才分裂,如果小王子真的参与了这场战争,真的能给朱厚照填一笔功绩,但是很可惜,没有任何史料能说清楚,但是大战是真的存在,也真的赢了。

补充:

1.明朝战功:刘展主编的《中国古代军制史》一书中认为:明朝基本沿用着两种不同的标准,来制订将士赏功的细则。第一,从决定战局胜败的整体出发,考察军士的实际作用及勇敢精神。第二,则是以斩获敌人首级的多少,来评定赏格等次。《春明梦余录》中也说:明朝“以首功四、战功二等辨武功”《古今治平略》记载:“凡首功四等,曰北虏,曰辽东女直,曰西番苗蛮,曰内地反贼。凡战功二等,曰奇功,曰头功。

2.明朝军队:明初,设立京营隶大元帅府后改设五军都督府,用以训练京军。靖难之役后,迁都北京,北京成为中心。为训练军队,明成祖定三大营之制,分为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除在京卫所外,每年调遣山东、河南等处卫所兵,到京师操练,被称为班军。京军在这一时期是明朝的主力部队。正统十四年英宗亲征,明军在土木堡遭受惨败,五十万大军覆没,京军遭到很大损失。代宗即位后,采用兵部尚书于谦以及石亨等人的建议,精选京营官军十五万,分为十营团操,号称“团营”。原先的京军(三大营)被称为“老营”。英宗复辟初期废除团营制度,于天顺八年再次建立团营。明宪宗成化年间再废团营制度,但于成化三年,采纳兵部尚书马昂等人的意见,再次实施团营制度,增为十二营,以侯、伯、都督等官一人为坐营官,团营之兵名为“头拨”,选得一等军士十四万,称为“选锋”。到武宗时期,十二团营人数仅有六万多,京军人数至多十四万。京军本是明政府平定内部叛乱、农民起义和抵抗蒙古入侵的主要军事力量。但是,在土木堡一战中,京军遭受巨大损失,而且,大量士兵又被权贵隐占,从事各种工程建设,训练不勤,武备不修,战斗力已经十分衰弱。

3.历代九边明军数量(引用自论文“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


明武宗-应州大捷是吹出来的?

Tags:明武宗   应县   明朝   达延汗   我在宫里做厨师   张家口   汪直   明史   蒙古   大同   王勋   固原   威宁   文章   张勋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