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抗清有功,反遭诬陷,背着“逆首”的罪名,袁崇焕蒙冤而死(袁崇焕之死惨状)

网络整理 2022-05-21 最新信息

作者:吴子胜


抗清有功,反遭诬陷,背着“逆首”的罪名,袁崇焕蒙冤而死

袁崇焕


看明史尤其天崇两朝,深为“信而见疑,忠而见谤”而感到痛心。被后世颂为“东江千古英雄”的袁崇焕,至死为朝廷效忠,可他的两任主子都不怎么信任他,最后被多疑的朱由检干脆杀掉。

明代末年,盘踞在满州的后金势力日趋强大,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伐明,兵锋所及,明军望风溃逃。袁崇焕担当辽东防务,辽沈大半土地已先落敌手,山海关外,仅剩三座孤城。明廷新任东北主帅高第,本是个“宦业不显,素不知兵”的无能之辈,在向朝廷“叩头乞免”无效的情况下,才硬着头皮去东北的。他接任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放弃关外守具,退守关内。这样等于把明廷在东北的防线又缩减了一半,北京城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对此,袁崇焕拒不从命,“我宁前道也,官当死此!”一面整练兵马,一面修筑宁远城,积极从事战守准备。宁远距山海关二百余里,筑好此城,就等于砸下一颗钉子。天启六年,努尔哈赤率十万重兵来取宁远,退守山海关的高第隔岸观火,拥兵不救,连朝廷都看中宁远城必失无疑。袁崇焕集将士誓死守御,“刺血为书,激以忠义,为之下拜,将士咸请效死。”他还把远在山西的妻儿接到身边,誓于宁远共存亡。

宁远之战,清军大挫,不可一世的努尔哈赤被重炮击伤,不久便郁忿而死,死前哀叹:“自25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何独宁远一城不能下耶?”明军首取关外第一次胜利。明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亲率大军围攻宁远、锦州,志在必克。袁崇焕坚壁清野,固守城池,亲自“督将士登碑守,列营濠内,以炮轰击。”再取宁锦大捷。明军两战获胜,举朝大喜,宫廷内外乱哄哄地忙着晋爵受奖,获赏者不下5千人,连魏忠贤三四岁的子孙都仰承祖荫,无功受禄,袁崇焕不但没得到任何奖赏,相反遭阉党攻讦,捏其情事为一串,将他排挤出朝,解职还乡。


抗清有功,反遭诬陷,背着“逆首”的罪名,袁崇焕蒙冤而死

袁崇焕墓


这对袁崇焕是个危险信号,先前已有抗清有功的辽东大将熊廷弼因不肯向阉党贿金而罹祸,被“传首九边”。但袁崇焕是个正直的文臣,家国有难,他能安于乡野度闲?所以,当熹宗死后崇祯立,朱由检召见他,他再一次受命于危难之际,并立下军令状:“五年可复全辽”。赴任之前,他忧心忡忡地上书崇祯皇帝:“勿令在朝诸臣以权力掣臣肘,以意见乱臣谋。”“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任而勿贰,信而勿疑。驭边臣与廷臣异,军中可疑可晾者殊多,但当成败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暇。可任既重,为怨实多,诸有利于封疆者,皆不利于此身者。”又以熊廷弼等为人排构,不竟其志,反致获罪的教训,委婉提醒小人谄言的危害性。朱由检当然明白袁崇焕这番话的意思,大敌当前,他正需要这样的忠臣,所以“优诏答之”,并亲赐尚方宝剑。袁崇焕满以为他的话会引起皇帝的深思的,可惜他太天真了,尽管他在替朝廷卖命,但朝廷一开始就不信任他。实际上他一到任,就遭到多方牵掣,兵饷发不出,他建议用“内帑”应急,“内帑”是宫廷用的钱,用它来发军饷,立刻遭到反对,朱由检甚至对袁崇焕有了看法,不再像过去那样信任他。

偏偏事情富有戏剧性,也是袁崇焕性格刚直忠正所致,在他刚到任不久,即诛杀了皮岛大将毛文龙。毛驻守辽东南海,身为朝廷命官,没有恢复辽东寸土之功,反而纠集不义之徒,假通商名,往来海上,做起贩运禁物剽掠商船之勾当,甚至擅开马市,私通海外诸国。毛文龙是魏忠贤的干儿子,自得江东,拥兵自重,成为吃着朝廷俸禄的“山大王”。袁崇焕掌握其罪状,设计将其逮捕,又请出尚方宝剑,以“十二罪”将毛斩杀于帐下。毛文龙罪恶当斩,但在朱由检看来,袁崇焕斩杀大将,别有用心,只是念毛文龙既死,且倚重崇焕,才没多说什么,但疑心从此扎下了根。

抗清有功,反遭诬陷,背着“逆首”的罪名,袁崇焕蒙冤而死

袁崇焕祠

公元1629年,皇太极率兵十余万绕开宁远,直扑北京,一路所向披靡。朱由检吓得魂飞魄散,京城一片混乱。危急之时,袁崇焕千里赴救,朱由检这才心神略定。袁崇焕以士马疲敝,请求入城休整,朱由检因为存有疑心,借故推托不许入城。袁崇焕又提出屯兵外城,朱由检也不答应,只一个劲地催促速与清军作战。京城之役,袁崇焕本人多次受伤,提出休战,这再一次引起朱由检的不满,以为他要挟制自己。其时,清军在北京城大肆抢掠,朝廷上下对清军的恐惧,都迁恨在袁崇焕身上,阉党余孽乘机兴风作浪,污证袁崇焕先有与建州通和之意,说他“引敌协和,将为城下之盟”。一时,怨谤纷起,袁崇焕被指为“逆首”。朱由检也认定袁崇焕是“阳主战而阴实主款”,疑心愈重。

恰在这时,皇太极依《三国演义》“蒋干盗书”计,说与袁崇焕有“密约”,多疑多妒的朱由检果然中计,不问虚实,下令将袁崇焕逮捕。

袁崇焕入狱后,其部下参将祖大寿悲愤之余,率部奔出山海关,南下赴援的救兵听说主帅被擒,也掉头回撤。朱由检大为惊惶,深怕清军再来攻城,北京不保,连忙让袁崇焕写信招回旧部。袁崇焕开始不写,最后还是写了。文臣自有文臣的天真之处,事到如今,他还想以自己的一片忠心示信于皇上,希望尽快查清真相,还他清白。但朱由检再也不信任他了。果不其然,清军一撤,袁崇焕即被凌迟处死,其兄弟妻子流三千里……

想袁崇焕死日,北京城人情汹汹,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争相一睹“逆首”的下场。当刽子手从袁崇焕身上割下一块皮肉,京师百姓争相生啖其肉,甚至哄抬价格,一钱银子才能买到一块。明代史学家张岱在《石匮书后集》记录了这一血淋淋的场面:“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止。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他们吃一口肉骂一声“汉奸”,到第三日,袁崇焕才被肢解完,其内脏也被众百姓抢掠一空。袁崇焕御边20多年,屡建奇功,不想一代忠臣良将,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

抗清有功,反遭诬陷,背着“逆首”的罪名,袁崇焕蒙冤而死

京剧袁崇焕

袁崇焕督师辽东时,确与皇太极曾有过书信来往,不过,那多半是军事双方惯用的缓兵之计,甚至借努尔哈赤之死,派人去盛京吊丧,以探虚实,也是袁崇焕的一种韬略,并不带有任何屈辱性。实际上,每次“议和”都是皇太极主动提出,清廷后来连皇太极写的求和信都不敢存档,引为奇耻大辱,足以说明这一点。议和需要诚意,袁崇焕最清楚不过皇太极有没有诚意。但不论皇太极是真议和,还是假议和,袁崇焕绝不会以损害民族利益为代价。当然,袁崇焕也明白,在军事上处于劣势的明军更需要休养补给,“谈和”只是一种策略,一种权宜之计。后来,袁崇焕的和谈计划一直没有实现,他的书信却成为日后他人翻历史旧账的把柄。朱由检杀袁崇焕,只是想给自己立个牌坊,证明自己对卖国求荣引为大耻深恶痛绝,使天下误信袁崇焕罪当受戮。其实,他比谁都清楚,朝中上下抱议和之意的绝非个别,只是无人敢揭明那个“和”字罢了,袁崇焕被诛实为掩耳盗铃之劣计。接下来的事证明,真正搞“议和”闹剧的是朱由检自己,眼看明朝大势已去,暗地里派兵部尚书陈新甲与清军接触,不料势在必得的清政府根本不吃他这一套。巧的是,陈新甲无意间又将这一重大机密泄露于世,立刻引得朝廷哗然,心怀叵测的朱由检不敢承认这是他的主意,秘密将陈新甲斩,才算平息了这场轩然大波,和谈闹剧也草草收场。

客观地讲,以当时的情形,议和恐怕是明王朝得救的唯一机会,至少可以延缓它的覆亡之期。朱由检杀袁崇焕,等于给清军入关铲除了最大的劲敌,可谓是自毁长城。崇祯十六年,清军大举进攻锦州,辽东总兵洪承畴被俘。富有讽刺意味的是,一向多疑的朱由检竟听信谣传,误认为洪承畴忠烈可嘉,命人在北京城外设坛建祠,亲自痛哭遥祭。直到明灭亡后,洪承畴随多尔衮入关,受到清廷重用,位届高官时,人们才大梦初醒,方知他尚在人世,是真正的清军入关的“引路人”,纷纷指斥他变节偷生。


抗清有功,反遭诬陷,背着“逆首”的罪名,袁崇焕蒙冤而死

袁崇焕墓堂

可惜,这一切朱由检听不到了,他没等到这一天,这位至死不肯承认是亡国之君的皇帝,还有许多“想不到”:他想不到自己认为最忠贞的大臣,竟是打开城门迎接李自成义军的第一人,他想不到自己在北京城里慌乱逃窜,从东门跑到西门,从西门跑到南门,竟无一人接纳他,甚至用乱箭射他,他想不到平日那些养尊处优的王公大臣,竟一窝蜂地跪倒在李自成的面前,为其大唱赞歌,并争先恐后为扫荡明军残余献计献策。当然,他更想不到,当年给自己贵妃修的坟墓,后来竟成为自己的坟墓。

袁崇焕的罪名是通敌叛国,在他死后十余年间,一直哓哓传为信史。直到清军攻陷北京,公布这场公案的内幕,用以炫耀自己的聪明,嘲笑明王朝官员愚蠢如猪。

袁崇焕一生处在一个乱亡时代,明王朝经万历持续荒废,再经天启加剧,挨到崇祯的头上,已是灯尽油枯。中枢腐蚀,地方糜烂,阉党乱政,后金伐兵,内忧外患一大摊子的事,令崇祯左右支牾,东西难顾,加上他本人又好自作聪明,善猜多疑,既不自知,也不知人,却又果于杀人,这样把大明王朝折腾得就剩最后一口气了,所谓万里长城,已成为脆弱的篱笆。所以,不管崇祯杀不杀袁崇焕,明王朝已朽若枯木,灭亡是注定了的。袁崇焕的悲剧不光在于,他抗清有功,反遭诬陷,背了“逆首”的罪名,白流了血,更在于,他不仅无法以一身之躯来阻止腐烂到心的明王朝的颠覆之势,而且历史给予他的时间和空间,也注定他不会成为挽狂澜于既倒的人物,因为一个王朝的灭亡的命运,毕竟不是一两个英雄人物所能改变的。

Tags:袁崇焕   崇祯   努尔哈赤   山海关   皇太极   明朝   魏忠贤   毛文龙   熊廷弼   宁远   明史   明熹宗   三国演义   辽宁   京城十二时辰   山西   锦州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