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西汉的“七国之乱”为何会发生?汉景帝如何三个月就将其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发生在汉朝哪位国君统治时期)

网络整理 2022-05-17 最新信息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战

汉景帝刘启平定七国之战,是汉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集权与分治、皇权与封国、统一与割据的矛盾所引起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汉中央采取了怎么样的平定七国的战略布势?周亚夫进击吴楚联军的具体作战方案是什么?汉军由关中趋洛阳运用了怎么样的战略机动?

第一节

汉初的分封和七国反汉的原因(附图一)


西汉的“七国之乱”为何会发生?汉景帝如何三个月就将其平定?

附图一 西汉分封略图

刘邦战胜项羽、建立西汉王朝之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借口清除叛乱,杀掉了势力较大的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王。同时,他又认为秦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使皇室陷于孤立,于是大封同姓子弟为王,拜立下“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誓约,企图用家族血缘关系来维护中央皇室,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所封的同姓王,计有齐、燕、赵、梁、代、淮阳、淮南、楚、吴等九国,王国的封地共有三十九郡,占整个疆土的大半,而汉中央直辖的不过十五郡。当时,刘邦也怕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除封国内的经济得由诸王自行支配外,特规定王国的“相”由皇帝任命,法合由中央统一制定,军队由中央的命令调遣,借以限制诸王的权力。

到文帝初年,这些王国随着地方经济的恢复和生产的发展,财富日增,势力日大,逐渐形成独立的割据形势,皇权与封国的矛盾便日趋尖锐。忠于汉中央的官吏,都认为事态严重,应速谋解决。贾谊首先提出了“剖分王国策”,主张“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即在各王国的封地内再分封几个小诸侯王,以减弱其势力;其后,晁错又建议把王国的一部分领地收归中央直辖。汉文帝采纳了他们的意见,于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分代为两国,分齐为六国,分淮南为三国,还把自己的儿子刘武封为梁王(封地在今豫东地区),控制中原要地,屏障中央。但这些措施井没有使西汉政权得到巩固,反而使诸侯王与中央的矛盾加深了。当时,反对最力的是吴王刘濞。他的都城在广陵(今江苏扬州),辖有豫章(今江西地区)、会稽(今苏南和浙江地区)等郡,有铜矿可以铸钱,海水可以制盐,封土广大,国用富足,因而滋长了政治野心。又因其子被皇太子(即景帝)打死,早怀怨恨,就招纳天下亡命之徒,扩张势力,蓄意要夺取皇位。晁错会建议削减他的领地,文帝以时机未至,没有采纳。

景帝即位时,西汉王朝经过五十年的休养生息,劳动人民得到相对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社会经济又恢复和发展起来,呈现出一片富庶的景象。但诸王国的势力也相应增长,发展到了足以与汉中央分庭抗礼、不受约束的地步,严重地影响着西汉王朝政权的统一。在这种情况下,晃错又献“削藩之策”,认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急),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福大”。景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先后削夺楚之东海郡,赵之河间郡,胶西的六个县。当时,诸侯王对汉中央的削地政策,极为不满。吴王乘机煽动,乃联合胶西、胶东、菑川、济南、楚、赵等国,以武力反抗汉中央,于是一场统治集团内部的皇帝与封国的争权夺利的战争便爆发了。

第二节 双方的谋议和战略(附图二)

西汉的“七国之乱”为何会发生?汉景帝如何三个月就将其平定?

附图二 汉景帝平定七国战略经过示意图

一 吴楚七国方面

吴王虽蓄意反对汉中央,但因孤掌难鸣,又无借口,所以隐忍未发。汉中央的削地政策给他找到了勾结诸侯的机会。当时,胶西王勇敢喜兵,为诸侯所畏惧。于是吴王首先派人联合胶西,诱以事成之后,平分天下。

胶西王起初尙犹豫不定,终因贪图“两主分割”之利,答应参加。吴王怕他反志不坚,又亲赴胶西当面定约,并派遣使者邀约齐、蓄川、胶东、济南、济北、闽越、东越,共同反对汉中央。

吴王经过一番奔走勾结之后,以为联盟已成,准备待机而动。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汉中央下令削夺吴的会稽、豫章两郡,吴王就以诛晁错为借口,首先起兵,并派人通知闽越(今福建)、东越(今浙江)出兵相助。这时,胶西、胶东、菑川、济南、楚、赵等国,也都宣布反汉。

吴王出兵之前,大将军田禄伯建议:“兵屯聚(集中一路之意)而西,无他奇道,难以立功。臣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此亦一奇也。”

吴王的太子认为:“王(吴王)以反为名,此兵(兵权)难以借人。人亦且反王,奈何?”他不同意田禄伯分兵西向,是怕上行下效,于吴不利。吴王遂未采纳这一奇正并用之策。

吴军青年将领桓将军也向吴王建议说:“吴多步兵,步兵利;汉多车骑,车骑利不地。愿天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无入关,天下固已定大王徐行,留下城邑(偏重攻打城市),汉军车骑至,驰已定矣。入梁楚之郊,事败矣。”

吴王的诸老将皆反对,认为年青人只能冲峰陷阵,懂得什么大事。于是吴王又拒絶了桓将军避短用长、速据中原战略要地的建议。

吴王亲率二十万军队从广陵出发,北渡淮河,汇合楚兵,并力向梁国进攻,又派出小部队潜赴殽(今函谷关南殽山)、澠(滬池)间设伏,并侦察关中汉军情况。在吴军渡淮河时,吴王一面派用周丘乘夜襲占下邳(今江苏邳县),拜向北略取城池;一面发信遍告诸侯,声称起兵的目的在于诛杀晁錯,继则宣扬吴国军威,说吴国地方三千里,拥有精兵五十万,还有南越的兵三十万听从调遣,最后向诸侯提出了一个行动计划,主要是:南越先攻占长沙以北地区,再西趋巴蜀、汉中;越王、楚王、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会同吴军西取洛阳;齐、菑川、胶东、胶西、济南、济北诸王与赵王先攻占河间、河内(今河南所属黄河以北地区),再入临晋关(今陝西大庆关),或与吴军会师洛阳;燕王北定代郡(今山西北部)、云中(今内蒙托克托)后,再联合匈奴南下,入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趋长安。他认为这样便可以夺取天下。

七国反汉,吴为主謀。吴王告诸侯书中的行动计划可以代表七国的战略,也就是:以诸侯之军分南、东、北三个方面包围关中,吴楚主力先占荥阳,与齐、赵军会师,再进取长安。吴王亲率具楚联軍首先进攻梁国,目的在于解除侧背的顾虑,在政治上增强号召,以便实现他攻取荥阳、洛,会师长安的企图。

二 汉军方面

汉景帝获得吴楚等七国发动进攻的确实情报后,开始还想让步。他杀了晁錯,井允许恢复诸侯的封地,企图以此来平息祸息。在遭到失败后,他才毅然改变决心,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统率三十六将军东击吴楚;另派曲周侯郦寄击赵,将军栾布击齐,并以宝婴为大将军屯于荥阳,监督进攻齐赵的军队。

汉中央最初把晁错当作替罪羊,企图用政治手腕解决。失取之后,所采取的军事部署是:分兵钳制齐、赵,集中兵力打击吴,楚。吴、楚是反汉的主要力量,吴、楚一败,七国就会趋于瓦解,这种战略着眼是正确的。

指挥主要战场作战的周亚夫,是当时封建阶级的一个熟习韬略的将军。他过去屯军细柳防备匈奴时,会因治军严谨而博得文帝的称赞。文帝临终时嘱咐景帝:“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所以当七国举兵反对汉中央时,景帝命他担负进击吴楚联军的重任。周亚夫受命后,先向景帝分析了吴楚情况,拜提出作战方案说:“楚兵剽(骠悍)轻(轻捷之意),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拖住敌人),绝其粮道,乃可制。”

汉景帝采纳了这一建议。周亚夫随即率军由长安出发,准备会师洛阳。当行经霸上(在长安东)时,赵涉向其建议说:吴王富有资财,养了一批亡命之徒,知道将军(周亚夫)的动向,定会在殽山、渑池之间设置间谍。而且用兵贵在神速秘密,将军何不向右进军,经蓝田,出武关,只不过多用一两天的时间,便可安抵洛阳,占倾武库,整军讨叛。诸侯听说汉军到达,一定以为将军是自天而降。于是周亚夫立即改变行军路线,迅速地由兰田出武关,巡南阳到达了洛阳,井派兵怆先占领了荥阳要地,据有武库和敖仓之粟。由于第一步计划的顺利实现,周亚夫很有把握地说:“吾据荣阳,以东无足忧者。”

局亚夫到洛阳后,为了保障潼关,洛阳间的交通补给线和后方的安全,立即派兵清除了殽、濉间的吴、楚伏兵。为了下一步打击吴、楚,又问计于邓都尉。邓都尉建议说,吴军十分精锐,难与争锋;楚军原轻,不能持久。当今之计,不如引兵东北,扼守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利用梁国去拖住敌人,吴国必倾全力进攻梁国。将军(周亚夫)深沟高垒,派一支轻装部队出淮泗口(今江苏淮阴县西泗水入淮之口,又名清口),以截断吴军的粮道,等到吴军力疲粮尽,再以优势兵力袭击饥疲的吴军,就能一战而胜。

邓都尉的意见和周亚夫的主张完全吻合,更加坚定了他逐行原来方案的决心。综合周亚夫向景帝所陈述的作战方案和邓都尉的意见,汉军进击吴、楚的战略是:集中主力,控制要点,利用梁国吸引和消耗敌人,待其疲敝而后歼灭之。

第三节 作战经过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吴楚联军向梁国进攻。棘壁(今河南柘城东北)一战,歼灭梁军数万人后,乘胜西进,又击败梁军。梁军退保睢阳(梁的国都,今河南商邱),被吴楚联军围攻。周亚夫按预定计划,率军进据昌邑,筑垒固守。吴楚联军一再力攻睢阳,梁王数次派人求救,亚夫坚壁不出。梁王上诉于景帝,景帝虽诏令救援,亚夫仍不直接出兵救梁,只派遣轻骑出淮泗口,迂回到吴楚联军的背后,绝其粮道,并在吴、楚军攻梁已受到相当消耗时,将主力推进至下邑(今江苏砀山东)。

在吴楚联军四面围攻睢阳的严重情况下,梁军一面命韩安国竭力固守,一面组织力量,派将军张羽不断主动出击,袭扰吴军。

吴楚联军既未能迅速攻下坚城,且迭遭损失,其西窥荥,洛的企图自然无法实现。又因退路受到威胁,乃转用兵力进攻下邑,企图寻求汉军主力决战。

周亚夫深沟高垒,坚壁不战。吴楚联军求战不得,乃以部分兵力佯攻汉军壁垒的东南角,打算调动汉军后,以主力从西北角突入。周亚夫识破吴、楚的企图,当吴军进攻东南角时,他却加强西北的戒备。这样,又粉碎了昊、楚声东击西的企图。

吴楚联军号称数十万,既遭顿挫于睢阳,又不得逞于下邑,加之汉军断其饷道,粮食不继,在粮尽兵疲、士卒叛散的情况下,不得不引兵退走。周亚夫乘机追击,大破吴楚联军。楚王刘戊被迫自杀,吴王刘濞丢掉大军,仅率残部数千人乘夜向江南逃窜,企图依托东越作最后挣扎。东越王在汉军的威慑和利诱下,诱杀吴王,以其头献汉军。吴楚两国起兵,历时仅三月,首先被扫平了。

当吴楚联军向梁进攻之际,胶东、胶西、济南、菑川、赵亦同时举兵向西。由于齐王临时背约,据城自守,济北王又因城坏倘未修复,且受其郎中令的监视,不得出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四国便在胶西王统一指挥下,改变了进攻洛阳与吴楚联军会师长安的计划,首先围攻临淄(齐国都)。经过三个月的激战,临淄始终没有攻下。四国的军队全被胶着于临淄,这就为汉军从容集中兵力提供了条件。当栾布率军到达齐地时,四国的军队就在兵疲意沮的情况下,全被击破。胶西王自杀,其余各王也被杀。

赵王刘遂在河北暗中勾结匈奴,拜集结兵力于西境,拟待吴、楚破梁以后,并力西攻长安。但当鄘寄军向他进攻时,赵军立刻退保邯郸,负隅固守。汉军围攻邯郸,七月不克。匈奴听说吴、楚已败,不敢发兵救赵,致使栾布在击灭胶西四国后,得从容回师与邮寄合力攻破邯郸,赵王于城破后自杀。至此,汉景帝平定七国的战争就全部结束

评述

一 政治方面

刘邦大封同姓王,企图以家族血缘关系来巩固汉室的统治,这是与统一政权的要求不相适应的,也是阻碍全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的,所以必然要导致集权与分治的矛盾,而诸侯王争夺皇的野心,更使汉中央与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盆尖锐化。贾谊的“剖分王国策”和晁错的创藩政策,都是企图用来消除这一矛盾的,在客观上也符合人民要求和平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的愿望。但在尾大不掉之势形成以后,这两个政策自然很难贯彻,反而使矛盾加剧了。吴、楚起兵的真实目的,正如当时人邓公说的“为名,其意不在错”,其企图是在夺取皇位。在这种情况不彻底消灭封建割据势力,只是杀晁错以示让步,自难解决问题。在集权与分治、皇权与封国、统一与割据的矛盾已经发展到锐化的阶段,使用武力来解决矛盾是势所必然的。

吴、楚七国为了割据的私利而发动战争,破坏了汉王朝建立几十年间休养生息所取得的和平安定的局面,给人民带来了苦难,当然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注定是要失败的。七国之间内部存在着矛盾,他们反对汉中央是一致的,但各自怀着夺取皇权野心;吴王又俨然以领导者自居,事成之后,究竟谁为主子,为臣仆,这是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正如胶西群臣所说:“假合事成,两主分争,患乃鑫生。”齐王背约,燕不出兵,赵存观累,都充分地说明了他们的打算不同,步调不一,这就加速了七国的瓦解。

二 军事方面

1.汉军战略

(1)在吴、楚七国发动战争的初期,汉军处于内线作战的态势。如何摆脱被动,争取主动,是汉军胜败的关键。汉中央首先以主力进击吴、楚,以一部钳制齐、赵,正确地选择了主要的打击目标,从全局来看,这是符合当时的客观情况的。具是反对汉中央的主谋者,吴楚联军又是七国中最强的军队,先战胜吴楚联军是平定七国带有决定性的一着。这一着胜,全盘皆胜。在战略部署上,除派遣郦寄、栾布分击齐、赵,同时又派大将军宝婴屯荥阳,也极为重要。当时,荥阳是关东的战略要地,控制南北要道,东捍吴、楚,北拒齐、赵,西屏关中。在汉军四出对敌作战、兵力难于机动的时候,如果敌军乘隙进据荣阳,将引起全局巨大的变化;汉军据有荣阳,在战略上先站稳脚步,可以遥制齐、赵,屏护关中,还保障了梁国和周亚夫军后侧背的安全。从当时战争全局形势来看,这一战略布署是正确的。

(2)周亚夫基于楚军剽轻、吴军精锐的客观情况,提出了“以梁委之”、乘敌疲弊的战略。“以梁委之”,有以下的作用:

从梁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它扼据着吴、楚进攻荥阳的孔道。攻破梁国是吴、楚实现其占据荣阳、进窥关中的必经阶梯。以梁为饵,就可吸引和消耗吴楚联军,使其顿兵挫锐,陷入欲罢不能、欲进不得的被动地位。

从梁国本身来看,梁是大国,具有能够抗拒吴楚的条件。梁王与景帝是兄弟之亲,本来有援可恃,周亚夫进据昌邑后,外援近在咫尺,就更加坚定了梁王死守睢阳的决心和信心。即使形势险恶,牺牲再大,梁王也得拚死力战。吴,楚要力拔坚城,梁军要坚决死守,在双方都倾全力以赴的决战中,吴楚联军逐渐被削弱,就由盛而衰,以至疲困,丧失了优势。汉军主力起而乘吴,楚之弊,胜利就有了绝对的把握。

如果汉军不坚决实行“以梁委之”、乘敌疲弊的战略,应梁王之请,将主力去解睢阳之围,自己将会过早遭到削弱,或与吴楚联军胶着于危城之下;不仅如此,而且数十万大军拥挤一地,虽有敖仓之粟,也难以接济,势不能久。万一再出现胶西四国会兵大梁(今河南开封)的情况,汉军主力更会陷于被动,完全丧失行动的自由。由此可见,“以梁委之”、先不与争锋的作战指导,争取了战略准备时间,提供了查明情况、休整军队的可靠保证,取得了军队行动的主动权,创造了削弱吴楚、乘其疲困的有利条件。

(3)周亚夫进军洛阳,不从正面东出函谷关,而是出敌意外地由东南出武关,迅速占领中原的战略要地荥、洛,据武库,食敖仓粟,已经先胜一着。其后,引兵进据昌邑,深沟高垒,在战略态势上,汉军便处于俯击吴楚联军侧背的有利地位。昌邑是一个机动位置,汉军据有这一要点,便控制着吴、楚西进的侧背。即使吴、楚攻破睢阳西进,荣阳的宝婴军拒之于前,周亚夫军从昌邑截击于后,仍可打破七国会师荣、洛的企图。周亚夫屯兵昌邑,以逸待劳,乘敌疲弊再追而歼之的作战指导,是《孙子·军形篇》“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一原则的具体运用。

2. 吴楚七国的战略

吴楚等七国初期的战略计划,是以分进合击的态势,从南、东、北三个方面包围关中,第一战略目标是攻取荣、洛,第二战略目标是会师长安。乍看起来,似乎很有步骤,其实根据当时各诸侯王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个行动计划是是吴王刘濞个人的主观设想,是没有实现的基础的。七国内部不统一,行动不协调,反映在军事方面的特别明显。如:南越拜未进略长沙以北,燕王也未南下入萧关,计划中的南北两路完全化为泡影;齐王临时背约,胶西四国的军队改西进为包围临淄;赵国初则屯兵观望,继则退保邯郸,会师洛阳的企图也宣告破产。这样,只剩下吴、楚军一路,孤军攻打梁国,分进合击的战略不攻自破,可以说失败已成局。

总的战略既无法实现,在具体作战指导上又犯了错误。吴王不听田禄伯以奇兵入武关,迂回殽、渑,与主力会师长安的奇正井用计划;又不用桓将军急取洛阳,占领河、淮平原地带,堵汉军于荥、洛以西的山地,使其车骑不得发挥长处的建议;且对全军粮食命脉的淮泗口也忽略了设防。他全力攻梁,意在消灭异已的梁国,解除西进的后顾之忧,拜借此慑服诸侯王,然后再进据荥、洛,控制中原的优越地势以号令诸侯。但其结果是顿兵坚城,给汉军以从容布置的机会。数十万大军苦战三月,毫无战果。初战即为梁军所牵制,丧失了主动权,始终不能自拔,以致全军复没。

Tags:汉景帝   西汉   七国之乱   刘濞   晁错   汉文帝   刘邦   江苏   经济   济南   淮南   秦朝   周亚夫   浙江省   邳州   长沙   汉朝   王国   英布   福建   三国   彭越   美好   一直在身边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