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战国策》之顶级谋士与虎狼之国共舞(远交近攻是谁提出的 范雎怎么读)

网络整理 2022-05-04 最新信息

原创声明:我是史心可鉴的九之亮,九之亮只做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请事先告知。

文/九之亮

谋士说客是中国历史舞台的重要角色,一个个精彩的大戏背后总有他们纵横捭阖的身影,其中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其权谋智变斗争的事迹在《战国策》中有集中的展现。本文特摘取了秦国顶级谋士博弈天下的精彩篇章。

→☆→☆→ 商鞅←★←★←

秦孝公向天下颁发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秦国迎来了改变历史命运的谋士-卫鞅。卫鞅,卫国王族之裔,因河西之功被封于商地,故称商鞅。面对千疮百孔的秦国,商鞅抓住了秦孝公急于强大的心思,本着釜底抽薪,急病还需下猛药的原则,走上了一条彻底的战时改革之路。他废除世袭制,建立军功爵位制,以敌方头颅换取爵位;重农抑商,大力推行土地私有化,不善战者可扩荒屯田赢得爵位;轻道德教化,苛法连坐,重刑杀惩罚,实行愚民控民政策等等。这一系列的改革极大的提高了秦国综合实力,充分调动了秦人好战好农的热情,虎狼之师开始声名鹊起……

秦国国力蒸蒸日上,而商鞅本人却要为此殉葬。原因无非有二,对上功高震主,且结仇与太子、太傅,威胁了王权;对下刻薄寡恩,视秦人为草芥,破坏了以周礼为基础的儒家思想,秦惠王上台后,即杀商鞅血祭秦国。

《战国策》之顶级谋士与虎狼之国共舞

→☆→☆→ 张仪←★←★←

张仪,魏国人,师承鬼谷子,擅纵横之术。正当张仪择主而仕之时,师兄苏秦正以赵国丞相身份游说各国,雄心勃勃的筹划合纵攻秦事宜。苏秦为了防止秦国破合纵大计,使用“激将法”,将张仪推向了秦国政治舞台,合纵与连横的外交大戏开始了精彩的对决。

《战国策》张仪见秦惠王篇章中,充分展现了张仪审时度势,顺应潮流的战略意识,一举赢得了秦惠王的欢心。张仪首先抛出了“伯王之名不成,谋臣皆不尽其忠也”的观点。如此强大的秦国,为什么不能称霸于天下呢?那是因为秦国谋士没有尽职尽责,业务水平太差了。

接着列举了秦国四次错失霸王之业的战争,皆是因为谋士不尽忠,缺少“削株掘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的意识,没有一举攻克而王天下。

然后张仪又用“战战慄慄,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也”论断,表明自己不会冒进的攻城略地,会谨慎的把握天下大势,谋而不乱,稳定得天下。

最后,以计应危,向秦惠王献上了破合纵的连横大计。

本文张仪张弛有道,有理有据,既彰显宏图大志,又有应对举措,既指出问题,又不伤上位者的自尊,可谓我辈自荐之楷模,相比于锋芒毕露的苏秦,技高一筹。

张仪善解燃眉之急,有力挽狂澜的魄力与胆识,堪称倾危之士,但人无完人,张仪个性张扬,行事反复无常,不讲信用,且极重现实利益。具体表现有三:

➽➽➽巴蜀论剑

在大破五国合纵后,秦惠王与群臣朝议未来布局,张仪主张联魏楚,攻打韩国三川,进逼东西两周,取九鼎,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霸天下,据三川争利,挟天子争名。将军司马错却认为劫天子为争恶名,攻三川未必得利,不如伐混乱的巴蜀,出其不意的占有天府之地,不但可以广国富民,还能赚得伐暴止乱的名声,可谓名利双收。事实证明司马错伐巴蜀的战略为秦国的统一战争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此观点格局宏大,深谋远虑,远非张仪急功近利的谋略可比。

➽➽➽汉中之地

楚国屡屡进犯秦国的汉中之地,张仪不胜其扰,以“种树不处者,人必害之,家有不义之财则伤本”的观点劝秦王放弃汉中,并赠给楚国以求南境平稳。甘茂坚决反对,认为虽汉中之地 “食之无味”,性价比很低,但决不能放弃,一旦天下有变,可割汉中以盟楚,楚国一定感激追随秦国,现在给了,以后给什么拉拢楚国呢?甘茂之计为之深远。

➽➽➽六里楚地

齐楚攻秦,张仪游说楚王,忽悠楚王只要退出齐楚联盟,秦国即赠送六百里商於之地。楚王大喜,主动断绝了与齐国的盟约。事后楚王派使臣向张仪索要土地,张仪对楚使说:“你们都听错了,我说的是六里地,况且我也没有权限处置六百里土地啊”张仪虽为秦国,但视两国邦交如同儿戏,言而无信,足可见其不择手段、不讲信用之作风。

《战国策》之顶级谋士与虎狼之国共舞

→☆→☆→ 苏秦←★←★←

苏秦师承鬼谷子,学成后周游列国,鼓吹其治国主张,或许生不逢时,周显王鄙视其出身,秦惠王觉得好高骛远,赵国权臣奉阳君也百般阻扰,入仕之路坎坷不平,《战国策》中记述了苏秦游说秦国的过程。

苏秦认为秦国为天下之雄国,应挥师百万,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

“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秦惠王以“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为推辞,没有接受苏秦的游说主张。苏秦花光了身上的钱后,穷困潦倒的回到了家乡,面对遭受的种种白眼,苏秦发出了“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的感叹,与秦国的梁子算是结上了。此后研读《太公阴符经》,引锥自刺其股,最后学业大成,赴燕国得遇知音,后赴赵国掌六国相印,成就“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的盛名,致使秦国十几年不敢东出争锋,秦惠王恐怕肠子都悔青了吧。

苏秦与张仪同为师承鬼谷子的纵横大才,为什么没有得到秦惠王的垂青呢?那是因为苏秦自恃其才,雄心勃勃,却没有分析秦国形势,不懂得审时度势,没有提出切合实际的战略举措。秦惠王上台后,摆在他面前的首要任务是稳定大局,破除合纵,并不是畅谈征服天下,故本章苏秦的游说主张没有get到秦王的点。

齐愍王时期,苏秦权势日盛,齐国大夫为争夺权力,刺杀了苏秦,苏秦临死前请求齐王以“燕国间客”为名,车裂于市,进而引出刺客。齐王依计行事,诛杀了刺客。

《战国策》之顶级谋士与虎狼之国共舞

→☆→☆→陈轸←★←★←

陈轸,齐国人,纵横家,其人机敏颖悟,善临场发挥,巧妙化解过多种危机。

陈轸与张仪可谓生死冤家,或许一山不容二虎,或许陈轸属于亲楚派,张仪面对这个同僚,屡次谗言秦王杀陈轸,但都被陈轸巧妙化解。

张仪出使楚国回来后,诽谤陈轸,但陈轸棋高一筹,早已经摸透了张仪的心思,在张仪回秦前,就委托田莘进言秦王不要听从张仪之言,他回国后定会污蔑陈轸为楚国奸细,请秦王明察。结果正如田莘所料,秦王便不相信张仪所言。后来张仪又向秦王告发陈轸不忠,一直有离秦事楚的想法。怎料陈轸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承认张仪说法,并告诉秦王,“孝己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为臣。”正因为我是大秦披肝沥血的忠臣,天下人都想招揽拉拢我,楚国也不例外。我如此忠心秦国,尚且不被信任,我难道不应接受楚国的邀请吗?”秦王无言以对。

另外在张仪欺诈楚王六百里商於之地的事件中,陈轸早已洞察一切。《战国策》有言:“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后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也”陈轸告诉楚王秦国不可能赠送商於之地,张仪的话不可信。如果与齐国断绝关系,则楚国会被孤立,秦国便不会看重楚国。如果先取地,张仪肯定不会给,如果不先取地,则会受制于张仪。楚王不信,结果张仪果然是忽悠楚王,用六里地打发了楚使。

齐楚绝交,两国大战,楚国派陈轸出使秦国,以示友好。秦齐是盟友,面对这个局面,不确定是否要救齐。秦惠王先与陈轸讲感情,讲曾经的君臣之谊,后请陈轸务必为秦国献上良策。陈轸机敏过人,你和我讲感情,那我以“吴吟”情感呼应,而后又以“卞庄刺虎”的故事,劝说秦王坐山观虎斗,等齐楚两败俱伤后,救齐,既有救齐之利,还没有伐楚之害。陈轸可谓一举两得,既完成了楚国交给的任务,又能解秦王之忧。

《战国策》之顶级谋士与虎狼之国共舞

但机敏聪慧之士,也可能中老谋深算之士的算计。义渠国是秦国的对立国。义渠君与魏国联盟后,计划筹备攻秦事宜,但两国距离太远,信息交流不便,定会影响合纵攻秦的计策。魏国公孙衍献计曰:“中国为有事于秦,则秦且轻使重币,而事君之国也”公孙衍告诉义渠君,如果秦国没有战事,定会杀你国人,抢你钱财,如果有战事,则会贿赂与你。贿赂之时,便是你发兵之日。后来五国攻秦,陈轸向秦王献策用钱财美女安抚义渠,这正中公孙衍下怀。义渠杀掉秦使后,发兵攻秦。

→☆→☆→ 甘茂←★←★←

甘茂,文武双全,经张仪、樗里疾引荐进入秦国政治舞台。秦惠王时期,助魏章攻克汉中,开始显露头角,勇武好斗的秦武王上台后,张仪、魏章、司马错等一批老臣被冷落,而甘茂却凭借其高超的政治智慧,步步高升,官至秦丞相,与樗里疾平分秋色。

➽➽➽息壤盟誓

古语云:“智非察不神,察非智不精”

要想真正洞悉事情的关键,那就要具备过人的智慧。秦武王雄心勃勃,意图侵占韩国三川,覆灭周室,向甘茂问计。甘茂也想以此建功立业,赞同秦王之意,并且提出盟魏伐韩的战略部署。随后,甘茂出使魏国,并成功说服魏王。但甘茂让副使向寿先行回国,并转告秦王先不要攻打韩国。秦王不解,遂问甘茂。甘茂首先陈述了攻打宜阳的三个困难,一是宜阳虽然名义上是一个县,但地广人多实为一郡,属于韩国军事重镇,城防力量强大;二是秦国千里奔袭,风险巨大;三是秦国内部有反对攻打宜阳的声音,一旦攻城不利,亲楚派会阻扰攻城。秦王心里不悦,感觉甘茂长敌人士气,灭自己威风,这是为怯战找理由啊。

没等秦王开口,甘茂笔锋一转,列举三例,点名主旨。他对秦王说:“从前张仪西并巴蜀,北占西河,南取上庸,天下人并不认为是张仪的功劳,而是颂扬先王,此其一;魏国将军乐羊三年攻克了中山国,事功自傲,回国向魏王邀功,魏文侯给他看了一箱子的诽谤书,乐羊深感惭愧,感慨魏王之功,此其二。在费地,有人和曾子重名。一天,邻居告诉曾母曾参杀人了,曾母不信。又一人告诉曾母曾参杀人了,曾母还是不信,第三个人告诉后,曾母信了,慌忙逃走,此其三。”甘茂分析战争形势,明察了此战的关键要素,面对上位者,言浅意深的讲完了三个示例,恰到好处的向秦王传达了信任的重要性。秦王意会,并在息壤盟誓。后来攻打宜阳果然不顺利,朝堂亲楚派诋毁甘茂,秦王受不住大臣进言,想撤回军队。甘茂提起“息壤盟誓”秦王才继续攻打宜阳,最终攻克此城。

➽➽➽巧逼政敌

彼时甘茂为秦武王左丞相。甘茂听说秦武王非常喜欢公孙衍,曾私下告诉公孙衍打算任为秦国丞相,这严重危及了甘茂的地位。口蜜腹剑的甘茂主动出击,恭喜秦王获得贤相。秦王不解,何来贤相。甘茂大言不惭的告诉秦王,“公孙衍私下告诉我,大王您要任他为相,因此特来恭喜大王获得贤相。”秦王非常生气公孙衍透漏机密信息,便把他逐出了秦国。

➽➽➽议和的主角

秦惠王时期,秦魏合攻楚,楚国派来使臣与秦求和。甘茂对秦王建言:“我们一定不要受楚国诱惑,同意由秦国主持议和。一旦秦国主持,楚国必定会以利益不均为由离间魏国,进而促使魏楚盟而攻打秦国。如果让魏国主持议和,魏国是弱国,一定会感谢秦王的恩德和信任,会最大程度的争取利益,补偿秦国。”后来魏国主持议和,楚国最终不同意议和条件,三国开战。甘茂以退为进,照顾弱者心态,分事权与魏国,不给楚国离间的机会。

➽➽➽功成身退

秦武王举鼎而死后,秦昭王继位,甘茂卷入派别之争。秦武王举鼎,作为随身大臣的甘茂没有极力劝谏,受到樗里疾等王族的打压,昭王亦不喜武王时代的宠臣,甘茂深感生死危机,借攻魏战争逃到齐国。就是这么一个落魄逃亡者,再一次展现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甘茂与苏秦相谈甚欢,以“江上处女”的典故赢得了苏秦的认同。苏秦亲自游说秦国,以甘茂久居秦国高位,知晓太多秦国秘密为由,鼓动秦王高官厚禄迎回甘茂,然后囚禁于秦国。苏秦又去游说齐王,甘茂是天下良臣,今有幸来到齐国,大王一定高官厚禄留住他,从而为齐国效力。听说秦王再一次邀请甘茂回国,用丞相之职拉拢他,千万别让他回到秦国,要不然甘茂会成为秦国攻打齐国的得力干将。齐王认同苏秦所说,以上卿之士厚待甘茂。

→☆→☆→ 范睢←★←★←

范睢,魏国人,早年是魏臣的门客,因受屈辱,在秦使王稽的引荐下,步入秦国政治舞台。范睢极具战略意识,明确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是秦国大一统的重要奠基人物。

《战国策》之顶级谋士与虎狼之国共舞

《战国策》有范睢自荐的精彩篇章,其攻心之术可谓炉火纯青。

王稽向秦王推荐范睢后,一直没有动静。范睢决定主动出击,向秦王写了一封自荐信。信中以“今臣之胸不足以当槙质,腰不足以待斧钺,岂敢以疑事尝试于王乎?”告诉秦王,我范睢是真才实学,不是沽名钓誉之辈,要不然也不敢来秦国。接着抛出一个新颖的治国论点吸引秦王,“善厚家者取之于国,善厚国者取之于诸侯。天下有明主,诸侯不得擅厚也。是何故也?为其割荣也。”这时候秦王估计眼睛一亮,这大叔果真有点料,再继续读信,后面竟然没了。最后范睢故弄玄虚,告诉秦王信中不能多说了,只求见面详谈。“语之至者,臣不敢载之于书;浅者又不足听也”这下秦王的胃口果然吊足了,接着命令王稽传话见面。

两人见面后,秦昭王虚心请教,请教三次,范睢仅“嗯”作为回应。秦王有点着急,问范睢这是何意啊。范睢知道时机已到,该开始他的表演了。

首先,范睢知道讲的话很敏感,搞不好会掉脑袋,因此范睢开口前,先给自己留了个活路。范睢说:“姜子牙遇周文王后,虽然知道双方交情很浅,但还是毫无顾忌的、掏心掏肺的讲述了治国之道,周文王听后,直接委以重任,最终定鼎天下。现在我要讲的话,事关王族内部问题,我不确定是否可以向秦王讲述,因此不敢作答。”秦王顿时感觉被范睢套路了,但也只好回应“但说无妨”。

有了免死金牌,范睢又开始走道德路线了,大言不惭的告诉秦王,自己并不是怕死,因为任何人都会死,这是必然的规律,但是如果我的意见对秦国有价值,即使被处死了,也了无遗憾了。接着范睢开始切入正题,对秦王说,我不担心死,但确有两个担心之处。

“臣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我担心秦王处死我后,会伤了天下学子的伺秦之心,不敢来秦国效力了,这是其一。

“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所恐耳”大王久居深宫,上有太后压制,下有奸臣魅惑,有亡国身死的危险啊,这是我第二个担心的地方。

说完这些后,秦王开始与范睢产生共鸣了,赶紧虚心求教如何摆脱困境。自此范睢基本摸清了秦王的真实意图,开始阐述他的治国主张。

范睢先从国事下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国策,显露下真才实学。

“大王之国,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战车千乘,奋击百万。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若驰韩卢而逐蹇兔也,霸王之业可致。今反闭而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国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

范睢感叹如此强大的秦国,东出之路为什么屡屡受阻,霸业为什么迟迟没有完成?那是因为穰侯不忠,秦王的国策有问题。

从前秦国屡次越过魏韩攻打远方的齐国,一寸土地都没有占到,仅有胜利之名,而无土地之实,建议秦王实行远交近攻战略,有目的有意识的蚕食土地。

“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范睢接着提出韩国为秦国的心腹大患,必须攻打韩国,方无后顾之忧,而且提出了具体的军事战略。

“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蠢,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

国策一出,秦王大喜,范睢继续发力,经过前期的铺垫,明目张胆的提出了“除四贵”的主张秦昭王终于找到了他的知音。

“木实繁者枝必披,枝之披者伤其心。都大者危其国,臣强者危其主。”

范睢对秦王说,四贵分割了王权,危害了国家,使得权力不能集中于秦王,这样最终也会危及秦王的自身安全。范睢之说也是秦昭王所想,也正好为“除四贵”提供了突破口。自此范睢平步青云,威名于天下。

范睢的攻心之策,不仅用于揣摩圣意,而且还提升到军事层面,他提出了著名的攻人战略。“地者,人主所甚爱也。人主者,人臣之所乐为死也。攻人主之所爱,与乐死者斗,故十攻而弗能胜也。”范睢认为,攻城略地是两国间你死我活的残酷对决,单靠军事战争无法高效的取得土地,应采取“攻人”战略,也就是从内部瓦解敌人,收买权臣,让他们做内应,不断主动的割让土地。这不同于《大秦帝国》电视中攻人战略的解读。

后来,范睢还凭借攻心之术免遭杀头之罪。秦攻赵国邯郸,王稽为主将,十七个月都没有攻下来。这时人困马乏,士气低落,但王稽还不体恤军情,一味地苛责将士。谋士劝王稽散财激励安慰将士,以防后患。王稽不相信。可最后军吏果然诬陷王稽谋反,还祸及了推荐人范睢。

“秦王大怒,而欲兼诛范睢。范睢曰:“臣,东鄙之贱人也,开罪于楚、魏,遁逃来奔。臣无诸侯之援,亲习之故,王举臣于羁旅之中,使职事,天下皆闻臣之身与王之举也。今遇惑或与罪人同心,而王明诛之,是王过举显于天下,而为诸侯所议也。臣愿请药赐死,而恩以相葬臣,王必不失臣之罪,而无过举之名。”

范睢知道此事后,先是痛哭流涕的感谢秦王的提携之恩,接着承认自己罪当致死,但不希望秦王公开处决他。如果公开处决,天下人会认为秦王所托非人,用人不当,会被其他国家非议。所以请秦王私下用毒酒鸩杀,且以丞相之礼厚葬,则不会影响大王威名。秦王听后,免了范睢死罪。

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范睢攻心之计用的多了,就会犯下过犹不及的错误。

在秦韩战争中,范睢失掉了汝南的封地。秦王问范睢是否伤心忧虑,范睢以“梁人失子”故事答秦王,曾经自己本就没有封地,现在失去了,和曾经一样,没有什么可忧虑的。范睢的说法显然不符合人性,有违常理,心里战术玩过了。秦王当然不信,并派蒙骜试探范睢,果然范睢在撒谎,自此关于韩国汝南的事情,秦王一概不听范睢的意见。

“梁人有东门吴者,其子死而不忧,其相室曰:‘公之爱子也,天下无有,今子死不忧,何也?’吾尝无子,无子之时不忧;今子死,乃即与无子时同也。臣奚忧焉?’臣亦尝为子,为子时不忧;今亡汝南,乃与即为梁余子同也。臣何为忧?”秦王以为不然。”

尽管范睢有任人失察,嫉贤妒能的毛病,但瑕不掩瑜,他绝对堪称为秦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名相。而且凭借其智慧,急流勇退,在辨士蔡泽的协助下,主动辞去相职,功成身退,安稳的度过了余生。

除了以上谋士外,还有顿弱、吕不韦、姚贾、李斯等名臣,正因为了有了他们的加入,才铸就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历史功绩。

《战国策》之顶级谋士与虎狼之国共舞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Tags:张仪   苏秦   商鞅   战国策   秦孝公   战国时期   鬼谷子   儒家   周礼   周显王   我在宫里做厨师   汉中   甘茂   韩国   中国历史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