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郑国渠在现在的哪里)

网络整理 2022-04-18 最新信息

位于今天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的郑国渠,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规模宏大的灌溉工程,也是关中地区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2016年11月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


为什么在秦国的土地上修建水利工程会由敌对国的工程师郑国来主持修建呢?这是因为在春秋战国末年,秦国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后,国力迅速强大起来,大有统一全国的趋势。处于秦国相邻的韩国因惧怕崛起的秦国,担心秦国攻打韩国,于是想方设法要搞垮秦国,于是派水工郑国入秦国,向秦王献策修建关中的灌溉水渠,实则是想借此消耗秦国人力资材,削弱秦国国力,以此得以抗衡秦国。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


关中是秦国的基地,秦国为了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以便在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需要发展关中的农田水利,以便提高秦国的粮食产量。本来就想发展水利的秦国,很快地采纳郑国这一诱人的建议。并立即征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任命郑国主持,兴建这一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疲秦"的阴谋败露,秦王大怒,要杀郑国。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秦王是位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认为郑国说得非常有道理,而此时秦国的水工技术还比较落后,在技术上也需要郑国,所以就没有杀郑国,反而重用郑国。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

这条大型灌溉渠,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泾河从陕西北部群山中冲出,流至礼泉进入关中平原。关中平原东西数百里,南北数十里,平原地形特点是西北略高,东南略低。郑国渠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地形,在礼泉县东北的谷口开始修干渠,使干渠沿北面山脚向东伸展,很自然地把干渠分布在灌溉区最高地带。沿途拦腰截断沿山河流,将冶水、清水、浊水、石川水等收入渠中,以加大水量。在关中平原北部,形成泾、洛、渭之间构成密如蛛网的灌溉系统,使高旱缺雨的关中平原得到灌溉。郑国渠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增加了土质肥力,农业迅速发达起来,原本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变得富庶甲天下。《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

郑国渠的建成大大的发挥出了他灌溉效益,使得秦时关中平原农作物大丰收,成了秦国的粮仓,也使得秦国实力大增,加快了秦国统一全国的步伐。郑国渠除了灌溉的效益外,还首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发生着深远的影响。秦以后,历代继续在这里完善其水利设施。先后历经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历代渠道。比如1929年陕西关中发生大旱,饿殍遍野,引泾灌溉,急若燃眉。中国近代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临危受命,毅然决然地挑起在郑国渠遗址上修泾惠渠的千秋重任。在他本人的亲自主持下,此渠于1930年12月破土动工,数千民工辛劳苦干,历时近两年,终于修成了如今的泾惠渠。1932年6月放水灌田,引水量16立方米/秒,可灌溉60万亩土地,至此开始继续造福百姓。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


在郑国渠遗址上发现有三个南北排列的暗洞,即郑国渠引泾进水口。每个暗洞宽3米,深2米,南边洞口外还有白灰砌石的明显痕迹。地面上开始出现由西北向东南斜行一字排列的七个大土坑,土坑之间原有地下干渠相通,故称"井渠"。郑国渠工程之浩大、设计之合理、技术之先进、实效之显著,在我国古代水利史上是少有的,也是世界水利史上所少有的。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

Tags:水利工程   韩国   陕西   泾河   礼泉   农业   泾阳   汉朝   史记   元朝   经济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