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967年前的今天,范仲淹逝世:出将入相,口碑最佳堪称千古完人

网络整理 2019-06-20 最新信息

诗人元好问曾给范仲淹高度而全面的评价:“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名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材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非但为一代宗臣而已。”

【1052年6月19日,北宋名相范仲淹逝世】

撰文/赵立波

公元1052年6月,范仲淹因病逝世,享年64岁,北宋人民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百姓们扶老携幼哭声震天掀起了隆重的悼念活动。范仲淹重病期间宋仁宗便不断送来药物,“仲淹病,帝尝遣使赐药存问”。在其去世后“哀悼者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藏,帝亲篆其碑曰‘褒贤之碑”。深切缅怀了范仲淹鞠躬尽瘁的一生。一时之间,各地纷纷掀起对范仲淹的纪念,在他生前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建立二十多个纪念祠堂,群众的真切送别证明了范仲淹是北宋人民的“好宰相”。

967年前的今天,范仲淹逝世:出将入相,口碑最佳堪称千古完人

范仲淹祠堂

范仲淹在宦海浮沉中度过了一生,这位从小没有完整家庭长大的孩子,靠着自我励志不断踩着艰难的生活痕迹苦苦攀登,而他的追求却是“内圣外王”,这个追求加大了他的人生成本。立志“不为名相,便为名医”,总而言之就是要济天下万民于水火。他是文人出身,写得千古传颂诗词文章;在地方任职和京师任职掀起了数次改革,虽然屡遭挫折,初心不改;得到了普遍赞誉。因边境危急,国家有难;满鬓白发的他披上铠甲兼任多种军务,以高超的军事才能对西夏形成有效震慑,挽救了国家危机。晚年又投身对穷人的慈善,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家风优良文化,从而成为了历史上口碑最好的一位历史伟人。

作为宋仁宗一朝最大的贤臣,范仲淹在当时和后世都留下了极其崇高的口碑。值得一提的是,在清代太平军内乱之际,所到之处必然焚烧各地所有庙宇,唯独在苏州天平山的纪念祠并未遭到破坏,堪称当时的一大奇迹。可见,范仲淹的声名到了了清代时依旧能够得到广泛尊重,经住了历史的检验。

967年前的今天,范仲淹逝世:出将入相,口碑最佳堪称千古完人

范仲淹画像

一、励志青年的奋斗之路,从吃粥青年如何变成心忧天下的历史伟人。

这个孩子2岁丧父,无奈之下,其母谢氏带他改嫁到朱家,他改名叫朱说,由此得以在朱家长大成人。

21岁那年他去寺庙苦读,经常一个人伴灯苦读,每到天亮,僧人们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卧。除了勤奋外就是极其艰苦,每天食粥度日,甚至要将凉的粥划为四块,早晚各取凉快就着一点咸菜充饥。但他对这种苦行僧似的生活毫不在意,而是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以天下为己任”,对此欧阳修曾回忆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居士集》

967年前的今天,范仲淹逝世:出将入相,口碑最佳堪称千古完人

青年范仲淹

当他23岁才得知自己的身世,个性刚强的他辞别母亲,前往南都应天府求学,投师戚同文门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27岁的范仲淹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因为已有朝廷俸禄,范仲淹便把母亲接来奉养。并上书复姓,更名为范仲淹,字希文。正是苦难的人生磨砺让范仲淹愈加追求高远境界,甚至对天下处于饥寒交迫的百姓增添了更多同情与担忧,正是这种真挚的情感才决定了他“后天下而乐”的为政品格。

后来,尽管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但他仍保持着节俭朴素的生活作风,不仅对自己如此要求,对子女也同样严格要求。“待人以宽,责己以严”,这是范仲淹的处世原则,这一原则也成为他清贫家风的一部分。范仲淹常对子孙说:“当今吾已为官,享受厚禄,但吾常忧恨者,汝辈不知节俭,贪享富贵”,告诫家人俭以养德。而对于处于危难中的族人以及好友,他则慷慨解囊,毫不吝啬。一次,范仲淹命其次子范纯仁用船往苏州运送五百斛小麦,以周济族人。

967年前的今天,范仲淹逝世:出将入相,口碑最佳堪称千古完人

范仲淹家风

途经丹阳,范纯仁听到附近的船上传来哭声,便靠船前去探问究竟。原来这是诗人石曼卿护送亲人灵枢回乡安葬的船只。石曼卿是范仲淹好友,又是著名清官廉吏,家道贫寒,其船至中途,钱尽粮绝,进退不能,故此伤感。范纯仁对石曼卿十分同情,决定将五百斛小麦连同船只一起送给他,自己徒步返回。到家后范纯仁将路遇石曼卿之事告诉了父亲。范仲淹马上说: “你为什么不把五百斛麦子给他?”范纯仁答道: “我已经把麦子送给了他。“范仲淹又说: “你应该把船也给他。”范纯仁又答道: “我正是把船也给了他,才徒步返回的。“范仲淹大喜: “这就对了,不愧是我的儿子! ”

范纯仁长期受到父亲的熏染,自然深知家规家训。因此,范纯仁在成亲之际,对婚礼的规模自然不敢心存妄想。他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只买两件稍微好些的衣服,在床上用罗绮做一张幔帐。于是,范纯仁将需要置办的物品列出清单,交给父亲审定。谁知范仲淹看过单子,立即板起了面孔,说道: “婚姻自然是人生大事,但这与节俭有什么矛盾?怎么可以借口人生大事而奢侈浪费呢?”范纯仁满面羞愧,他急忙解释道: “以罗绮做幔帐,孩儿知道这不合范家家风。可她的父母提出这个小小的要求,孩儿碍于他们的情面就没再坚持下去。”

967年前的今天,范仲淹逝世:出将入相,口碑最佳堪称千古完人

范仲淹听后勃然大怒: “范家几十年来,以节俭自守,以奢侈为耻。用罗绮做幔帐,岂不坏了家风?情面事小,家风事大。如若坚持以罗绮做幔帐,那我就把它拿到院子里烧掉!”由于范仲淹的坚持,范纯仁的婚礼办得十分俭朴,既没有购置贵重的物品,也没有举行隆重的仪式。范仲淹的家风得以发扬光大,同僚们也从中受到很大教育。

二、后世学者多以范仲淹的军事才能,看看明清两位大学者怎么评价?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渔家傲,秋思》意境苍凉雄浑的词作正是范仲淹自己对军旅的生动写照,表达了一位热血报国的大臣对家国无限情怀的写照。范仲淹所处的时代,外患越来越严重。宋仁宗康定元年(1140)西夏的元昊连年发动战争,使得北宋边境受到极大损害,在边境战争中,宋军常常失利,一败于延州,再拜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在危急时刻,宰相韩琦的推荐下,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从此范仲淹踏上出将入相的仕途轨迹。

967年前的今天,范仲淹逝世:出将入相,口碑最佳堪称千古完人

范仲淹出征西夏

范仲淹精心部署,勤于练兵,“敌人相戒曰,无以延州为意,今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子可欺?”对此后世明代学者李贽激情地评价说:“真有数万甲兵。谁谓敌人非知己哉”,显然敌方的评价更有说服力,甚至他的声名传到西夏得到了不同寻常的敬畏。

对于范仲淹知庆州期间安抚蕃部的措施和效果,以及修筑大顺城有效地阻止西夏的来犯,在其吞并和训练部队的双重努力下,范仲淹的对西夏起到了强大的军事震慑。宋夏边境上流传着“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歌谣,李贽批点:“真不愧韩范之谣“由此奠定了此后范仲淹在北宋军事上的重要地位,最多时身兼九个军务要职。

967年前的今天,范仲淹逝世:出将入相,口碑最佳堪称千古完人

相关形势图

对此王夫之说:“二公谋异,而范公之策愈矣。”在御夏措施上,范仲淹与韩琦有分歧。韩琦主张集中兵力主动进攻,而范仲淹提出了一整套以防守为主的御夏方针。韩琦“欲五路进兵以平夏,仲淹守延州,坚持不可”。对范仲淹的军事主张,李贽用两个字批点:“见识”。经略判官尹洙批评范仲淹在对夏措施上过于谨慎,不及韩琦强硬果敢,“凡用兵宜置胜败于度外,今公区区过慎,何也? “范仲淹回答说:“大军一动,万命所悬,可置度外乎? ”对范仲淹的回答,李贽批点:“大事”。可知这两个人算是隔代知己。

三、范仲淹为宋仁宗亲政出力最大,由此让宋仁宗颇为感念,成就了君臣和谐的楷模。

范仲淹在庆历年间出将入相之前,与宋仁宗已经有了相当常的交集,在君臣二人的内心深处情感相当默契。

乾兴元年(1022),宋真宗去世,13岁的仁宗登基,太后刘氏垂帘听政。此时,34岁的范仲淹在泰州做地方官扎实历练,他不知道在6年后将全面开启君臣契合的历史格局。天圣七年,仁宗已经20岁,按理说太后早就该还政。权力如同鸦片,一旦粘上就很难放下,这对于刘太后来说体会的更加深切。此时范仲淹刚被晏殊推荐为秘阁校理,正是因此,范仲淹开始全面走上历史舞台。

967年前的今天,范仲淹逝世:出将入相,口碑最佳堪称千古完人

宋仁宗画像

在这样一种特殊的政治环境中,范仲淹介入了太后与仁宗之间,竟冒天下之大不韪,上疏给刘太后退位要求归还仁宗亲政。对此大事,《续资治通鉴长编》给予了详细记载:“癸亥,冬至,上率百官上皇太后寿于会庆殿,秘阁校理范仲淹奏疏言:天子有事亲之道,无为臣之礼;有南面之位,无北面之仪。若奉亲于内,行家人礼可也;今顾与百官同列,亏君体,损主威,不可为后世法。”范仲淹的奏疏递进去没有任何回复,却将推荐他入京任职的晏殊吓得半死,说他不但狂率且要连累自己的推荐。而范仲淹却说:“仲淹谬辱公举,每惧不称,为知己羞。不意今日反以忠直获罪门下。”把晏殊说的哑口无言。此后范仲淹又给刘太后上疏要求还政仁宗,依旧未得到任何回复,心灰意冷的范仲淹请求外放,“出为河中府通判”。

967年前的今天,范仲淹逝世:出将入相,口碑最佳堪称千古完人

晏殊画像

劝刘太后还政,虽然未能成功,但给宋仁宗留下的感激是终生难忘的。几年后,刘太后去世,仁宗得以亲政,首先就迅速召回范仲淹回京任职出任谏官,此后不断得到重用。尽管此后北宋出现内部争斗,范仲淹几度受到排挤,但是仁宗对他的保护始终不渝,甚至可以将范仲淹短暂的几次贬谪理解为“保护”,对范仲淹出任官员的地点都是选一些资源丰富,风景美丽的地方,对此范仲淹心领神会说:“止削内朝之职,仍分外补之符。当死而生,自劳以逸。”、“谪官却得神仙境”、“薄责落善地”,可知仁宗对范仲淹的仁厚报答,并且在不久让范仲淹的仕途达到高峰。

四、先天下之忧而忧不是一句空话,晚年范仲淹发起慈善行动。

范仲淹的文学名篇《岳阳楼记》堪称骈文的经典,至今散发的文学魅力不可逾越。而真正让他流传千古的是并非文辞有多华美,而是其中蕴含的真挚的忧乐家国情怀。

在任职地方时,范仲淹就积极办学,推动了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甚至庆历新政中,办学成了他的重要内容。到了垂幕之年,范仲淹还在家乡苏州把自己毕生的积蓄捐献出来,购置了良田千余亩,设立了“义庄”,并且还亲自审定义庄的规矩。“义庄”是古代的一种慈善机构,主要是周济宗族的,范仲淹是首创者。从他以后,许多朝廷高官显贵都仿效他,也设立义庄,推动了慈善事业的发展。这些举动,无不说明作为一个读书人,在年少吃不饱后始终不能忘情的一段艰难和怜悯弱势群体的一种大善情怀。

967年前的今天,范仲淹逝世:出将入相,口碑最佳堪称千古完人

范仲淹格言

范仲淹大事小事都能关注民生,他这种关注不是表面上做秀,而是发自内心的,是身体力行的。正因为是这样,他才能写出那千古名篇《岳阳楼记》,真正实现了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也正因为他这样关注民生,在民众的心目中,他是一位能与人民同忧乐的贤人和名臣。范仲淹去世后,除当代名人欧阳修、富弼等,及随后的王安石、苏轼等人写诗作文赞颂他、纪念他,朝廷褒奖他之外,后世也多称颂其贤德。

清代诗人冯梦祯也赞颂说: “宋范文正公学术则为纯儒,立朝事业则为纯臣,垂范子孙则为贤祖宗,而师表百世则为殊绝人物。”这些赞颂都不是溢美之词,而是从范仲淹一生的所作所为总结出来的。历史如烟消散,暗淡的史书早已凋零,而真正让历史铭记的就是这种真男子、大气魄胸怀天下万民的伟大人物,如同长河涛声,永远发出浩荡的人间正气,教育一代代人,或许这正是范仲淹心中的“后天下之乐而乐。”

本文作者:飞鸟氏(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4087156995916301/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范仲淹   罗绮   石延年   范纯仁   历史   北宋   不完美妈妈   宋仁宗   徒步   清朝   元好问   文化   服装   太平天国   苏州   孔子   欧阳修   小麦   文章   诗歌   丹阳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