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三国时代的第四国:燕国为何不能拥有姓名?(燕国历史名人)

网络整理 2022-05-23 最新信息

由于罗贯中的文笔太好,《三国演义》写得太精彩了,汉末三国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三国知名度比任何一个朝代都高。

三国时代的第四国:燕国为何不能拥有姓名?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跟三国同一时期,在辽阔的黑土地上,还有个“第四国”——燕国。

而燕国作为事实上的独立王国,其存在的时间比刘备建立的蜀汉时间还要长。

可是,罗贯中为什么无视它的存在,要把自己的书名命名为《三国演义》呢?

而且陈寿作为一个史学家,在写那段历史的时候也将燕国一笔带过,将魏蜀吴当做叙述的主线,将自己的书起名《三国志》

后来人在叙述那段历史的时候,为什么都喜欢说三国时期,忽略燕国的存在?

三国时代的第四国:燕国为何不能拥有姓名?

燕国究竟在哪?

黄河、长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长期以来中原地区及周边地区当作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

而辽东地区因为地处偏僻,常常容易被人忽略。

燕国地处辽东,统治者叫公孙渊,他的爷爷公孙度是辽东太守,父亲公孙康是辽东左将军。

三国形成鼎立之势,纷纷建立政权的时候,辽东依旧是一个地方政府。

太和二年(228年),公孙渊被魏明帝任命为辽东太守。

青龙元年(公元233年),公孙渊向三国之一的东吴示好,被孙权封为燕王。

这个燕王既然是被孙权封的,它的政治地位还不是一个国家,只是臣服于东吴的一个地方政权。

而且这个燕王公孙渊也没有做成,因为当孙权派使者到达辽东的时候,公孙渊翻脸比翻书还快,把孙老大派去的使者斩杀了。

三国时代的第四国:燕国为何不能拥有姓名?

这就是说,公孙渊的燕王到此时已经名存实亡。

后来,公孙渊又表示愿意服从曹魏的领导,被魏明帝拜为大司马,受封乐浪公。

到此为止,燕国还不是一个国家,只是从属于魏国的一个行政区域。公孙渊也不是一个国王,是地方行政长官。

燕国称帝时间晚

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史称曹魏,汉朝宣告灭亡。刘备随即迫不及待在公元221年称帝,史称蜀汉。

公元229年,47岁的孙权也等不及了,宣布称帝,定都建邺,史称东吴。

赤壁之战后的那么多里,三个政治实体的军队之前展开厮杀,直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没有公孙渊什么事。

三国时代的第四国:燕国为何不能拥有姓名?

直到237年,公孙渊才自立为燕王。

燕国作为事实上的独立王国,存在时间很长,直到青龙四年(236年),公孙渊才宣布建国,自立为燕王,建年号绍汉,并置百官有司。

但是这个所谓的燕国,只存在了两年的时间,到青龙六年(238年)就被曹魏给灭国了。

清康熙年间,三藩之乱时吴三桂建立的大周,存在了四年的时间,但建立之后就一直处在康熙的围剿中,所以史书上就没有大周这个朝代。

公孙渊建立的燕国,也一直处在魏国的围剿中,也不能算是一个国家。

公孙渊充其量只是一个反叛的地方诸侯,最后被镇压,昙花一现,所以不能称之为四国。

最重要的是,燕国没有参与中原逐鹿

由于中原地区是汉朝的经济、文化中心,曹操(包括曹丕)、刘备、孙权等英雄豪杰逐鹿中原,为了实现问鼎中原的战略目标,他们不惜大打出手,在东汉末年的政治舞台上大放异彩,你方唱罢我登场。

三国时代的第四国:燕国为何不能拥有姓名?

三国军队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表演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好戏连台。

可是燕国的统治者公孙渊,从来没有登上这个舞台,不但不是主角,甚至连配角都不是。

毫不夸张地说,在这场大戏中,公孙渊的燕国连个跑龙套的都不是。

公孙渊根本没有称霸中原的战略意图,也没有实施过任何行动;既没有主动进攻过曹魏,也没有出兵侵犯过东吴领土。

那么,三国前期,为什么没有人去攻打它,它为什么不登上三国这个政治舞台,问鼎中原?

燕国地处辽东半岛,西连幽燕,东抵朝鲜半岛。

两汉时期,它属于华夏文明的边缘之地,与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中原地带距离遥远。

话虽如此,燕国跟当时的蒙古、新疆和西藏的经济条件有所不同。

三国时代的第四国:燕国为何不能拥有姓名?

燕国经济比较繁荣,并不比中原地区差。

燕国统治的中心,在广阔而肥沃的辽河平原,非常适合农业生存。

在古代,只要能进行农耕的地方文明,人口增长快,经济发达。

在三国争霸时,中原地区战乱频仍,人口锐减,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而燕国却可以置身事外,能够休养生息,埋头发展经济。

如果燕国积极扩军备战,理论上还是可以向中原进军的。

那么,是什么拖住了燕国前进步伐了呢?是路途遥远和地理上的艰难险阻。

换句话说,出不去进不来。

燕国以西,燕山群峦余脉,是辽东的屏障,外人打不进,自己出不来。

距离上,辽东路途遥远,距离洛阳有将近四千里。

三国时代的第四国:燕国为何不能拥有姓名?

《后汉书·郡国志》载:“辽东郡,秦置,洛阳东北三千六百里。”

当时没有便利的交通工具,如此远的路程,行军作战的最大困难,是长途行军的物资消耗和绵延几千里的后勤保障。

燕国出击的话,从襄平 (今辽宁辽阳)到幽州 (今北京),距离1300多里。这还是公路的距离。

若是从洛阳出发,距离三千多里,司马懿攻打燕国时号称是“四千里征伐”。仅仅是路途遥远也就罢了,通向辽东的交通道路同样艰难,充满艰难险阻。

如果中原军队主动去进攻燕国,一条路是水路,从海上跨渤海到锦州,没有一支非常先进的舰船是不行的。

还有一条是陆路上,从辽西走廊进攻。

通向辽西走廊的路还在开凿中,速度非常缓慢,因为沟途经道路遍布丘陵,行进也颇有困难。

总之,辽西走廊靠山临海,路上丘陵起伏,平原与渤海相傍而行,向北延伸。

如果中原军队来此征战,受辽西走廊独特的地形局限,后勤保障很难进行,军队前进道路困难重重,战略纵深被严重压缩,军队人数优势无法发挥。

明天启年到崇祯年间,明朝军队也曾主动向辽西进攻,甚至集中优势兵力投入辽西作战。

三国时代的第四国:燕国为何不能拥有姓名?

但是由于地理环境恶劣,道路难行,明军败多胜少,举步维艰,没能挺进辽河平原。

即便北进的军队克服重重困难,跨过了辽西走廊,进抵襄平 (今辽宁辽阳)难度也非常大 。

在辽河平原以北,还有一片横亘于辽中的广阔的沼泽湿地,称为辽泽。

燕国只要凭借辽泽这个天然屏障,就能有效遏制敌军的进攻。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中原军队不会主动进攻燕国;燕国更不会主动出击。

那么为什么燕国会被灭亡了?两个字:作死。

燕国领导人公孙渊外交政策上举棋不定,没有对形势作出正确判断。

魏纪上说:公孙渊阴怀贰心,数与吴通。

意思是说,公孙渊脚踩两只船,在跟魏国发展关系的同时,偷偷向孙权的吴国暗送秋波。

青龙元年(公元233年)公孙渊遣校尉宿舒、郎中令孙综奉表称臣于吴;吴主(孙权)大悦。

三国时代的第四国:燕国为何不能拥有姓名?

吴主就派了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将兵万人,带着金宝珍货,从水路除非前往辽东,打算封公孙渊为燕王。

可是公孙渊翻脸比翻书都快,东吴的使者刚到不久,公孙渊就杀了他们,将人头送到洛阳曹魏皇帝那里。

——“ 公孙渊知吴远难恃,乃斩张弥、许晏等首,传送京师”。

公孙渊如果不跟东吴撕破脸,形成联盟,在魏国进攻的时候,还能互为犄角,相互支援。

可是,公孙渊采取了错误的外交政策,彻底得罪了东吴,有难的时候,只能自己去扛了。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 帝(魏明帝)召司马懿于长安,使将兵四万讨辽东。

公孙渊闻之,复遣使称臣,求救于吴。

但是吴国怎么会忘记旧仇,不愿意帮助这个白眼狼,采取了袖手旁观的态度。

公孙渊在魏国军队大举入侵的时候,没有采取正确战术。

三国时代的第四国:燕国为何不能拥有姓名?

司马懿曾经分析说“渊弃城豫走,上计也;据辽东拒大军,其次也;坐守襄平,此成禽耳。”

意思是说,公孙渊如果放弃城池,将军队转移,不跟魏军交战,则是上策;把军队拉出城外,跟魏军作战,则是中策;如果死守都城襄平,那就是瓮中之鳖,很快就要完蛋。

最后魏军直逼襄平,公孙渊陷入层层包围。

公孙渊怕了,派使者前往魏营求和,却被司马懿拒绝。

到了这一地步,还想保留自己的地位,显然太天真了。

司马懿说:“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余二事惟有降与死耳 (《晋书·宣帝纪》) 。”

意思是说,如果不能打也守不住,还不想跑,那剩下的路只有两条:死亡和投降。

当年8月,公孙渊父子突围失败,被魏军斩首,燕国成为历史。

Tags:三国   三国演义   公孙渊   汉朝   罗贯中   孙权   刘备   曹操   康熙   经济   楚庄王   曹丕   政治   辽阳   这就是河南   大司马   我在宫里做厨师   三国志   吴三桂   蒙古   曹叡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